戴慧思解读:婚姻法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年轻人的婚恋观?
戴慧思解读:婚姻法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年轻人的婚恋观?
2023年秋季,耶鲁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戴慧思(Deborah Davis)重返中国,时隔六年后,她惊讶地发现,中国城市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和心理状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前日于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2024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戴慧思分享了她对中国城市婚恋状况的多年研究,揭示了婚姻法变化对年轻人心理的深远影响。
婚姻法的变化与年轻人的应对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这一司法解释对婚姻财产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第七条和第十条的规定:
-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 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若不能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
这些规定确立了父母出资购房的权益保护原则,同时也明确了个人财产与共同财产的界限。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年轻人对婚姻的认知。
戴慧思教授指出,2011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之后,婚姻开始被视为一种商业合作关系。为了应对可能的风险,婚前协议和“忠诚协议”等现象开始出现。这些协议通常约定,如果一方在婚姻中不忠,就要支付对方一定金额的赔偿。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较为罕见,却在中国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念
根据Soul App联合上海大学社会学青年研究团队发布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报告显示:
- 00后一代更倾向于将婚姻视为提升自我价值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而非完成他人期待的任务。
- 90后和00后的女性尤为重视“提升自我,共同实现人生理想”这一婚姻价值,而00后男性则更看重与真爱建立法律关系的重要性。
- 在择偶标准上,年轻一代更注重平等的相处方式,倾向于缩小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00后群体中出现了明显的“早婚”倾向。调研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00后认为24岁是结婚的最佳时期,甚至有一部分人期望在大学毕业后立即步入婚姻殿堂。这种现象与80后、90后的普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婚姻率下降的多重原因
尽管部分年轻人对婚姻持有积极态度,但整体而言,中国的婚姻率仍在持续下降。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343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9.8万对。如果按照往年规律推算,预计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可能约为660万对,这将是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
人口学者何亚福分析,结婚登记数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结构因素:七普数据显示,中国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结婚人数。
性别比例失衡: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这种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市场的竞争。
初婚年龄推迟: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经济压力:高昂的结婚成本,包括房价、彩礼等,成为年轻人步入婚姻的障碍。
婚姻观念变化: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婚姻的必要性,更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未来展望:婚姻家庭制度的转型
面对这些变化,戴慧思教授认为,国家可能会再次试图干预私人生活。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如何平衡个人选择与社会需求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同时,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年轻人探索婚恋关系的新平台。Soul等社交平台通过“轻相亲”等创新模式,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元的社交选择。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缓解了年轻人的婚恋压力,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我、寻找共鸣。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父母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尊重子女的选择,认为结婚与否都是子女的人生决定。这种代际观念的转变,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
总之,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婚姻法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年轻人观念的更新,共同塑造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婚恋文化。未来,如何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维护社会和谐,将是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