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网络化,青年频现“空心病”
虚无主义网络化,青年频现“空心病”
2024年7月,苏州胡友平女士见义勇为事件引发全网热议。一位普通市民的善举,却被某些人解读为“抗日锄奸”,甚至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这种荒谬的言论背后,正是虚无主义在作祟。
虚无主义,这个源自哲学的概念,在当下社会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它不再局限于学术讨论,而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黄楚新所指出的,一些“公知体”通过植入其他社会思潮,催生出新形式、新样态,改变了原来目的清晰、意图明显的话语认知战策略,转而以“隐藏目的”“淡化目标”作为影响舆论的全新理念。
虚无主义的这种“进化”,使得它更具隐蔽性和伪装性。它不再直接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而是巧妙地利用网络空间碎片化、情绪化的传播规律,通过情感动员扰乱话语空间。这种“认知作战方式”的转变,让虚无主义更容易影响公众认知,制造新的社会分裂。
虚无主义的危害不仅在于制造对立,更在于它对历史和现实的扭曲。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它通过抹黑英雄人物、歪曲历史事实,试图摧毁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正如苏联解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浪潮,让卓娅这样的英雄被污蔑,让整个民族陷入信念崩塌的危机。
虚无主义在外部侵蚀着我们的认知,而空无感则在内部掏空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近年来,“空心病”现象日益普遍,许多年轻人感到生活缺乏价值和意义。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没有特别想追求的目标,无法专注于喜爱的事物,甚至逐渐丧失兴趣。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困扰,本质上是个体感到自己的生活缺乏价值、意义和目标,仿佛失去了指引和动力。
“空心病”的产生,与价值感缺失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真正的探索和思考,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父母过高的期望、社会竞争的压力,都加剧了这种空虚感。当人们忙于应对各种压力时,往往忽略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孤独感,进一步加深了“空心病”的症状。
面对虚无主义的侵蚀和空无感的困扰,我们该如何应对?哲学家尼采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重建价值体系,找回生活意义,是摆脱虚无与空无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清晰的目标,创造内在动机。这个目标不必宏大,但必须源自内心的真实需求。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如果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感觉今天有事情可做,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想要分享的人,那就是成功。”
其次,发展健康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积极与亲友沟通、交流,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通过真诚的互动,感受来自他人的关爱和支持,可以减轻内心的空虚感。同时,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公益活动,也能丰富生活,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最后,训练对生活的掌控力。关注生活细节,为现实制订具体计划,让自己与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联系,逐渐建构出自己的“存在感”。这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状态,会让我们获得一种掌控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虚无与空无,这两个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们可能表现为对社会的质疑和反思,也可能体现为个人的精神困境。但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不是为虚无而生,而是为意义而活。”面对虚无主义的侵蚀和空无感的困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建价值体系,找回生活意义。这不仅是个体的自救之路,也是社会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