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皮科伦坡”再探水星:揭秘北极永久阴影区
“比皮科伦坡”再探水星:揭秘北极永久阴影区
2025年1月8日,欧日合作的“比皮科伦坡”探测器成功完成了第六次飞掠水星的任务,这是其在2026年进入水星轨道前的最后一次关键机动。在这次飞掠中,探测器距离水星表面最近仅295公里,拍摄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图像,特别是对水星北极区域的“永久阴影区”进行了详细观测。
揭秘水星北极的永久阴影区
在飞掠过程中,“比皮科伦坡”搭载的监测相机(M-CAM)首次近距离拍摄到了水星北极的永久阴影区。这些区域由于特殊的地形和位置,太阳光线永远无法直接照射到坑底,使得这些陨石坑内部成为太阳系中最寒冷的地方之一,尽管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探测器拍摄到了Prokofiev、Kandinsky、Tolkien和Gordimer等大型陨石坑的详细影像。这些陨石坑的边缘投射出永久的阴影,覆盖了坑底。科学家们此前就推测,这些黑暗的陨石坑中可能蕴藏着冰冻的水。这一发现如果得到证实,将彻底改变我们对水星这颗炙热行星的认知。
火山平原与地质特征
除了永久阴影区,探测器还拍摄到了水星北极附近的广阔火山平原——极地平原(Borealis Planitia)。这是水星上最大的“平滑平原”区域,形成于约37亿年前的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当时流动的岩浆淹没了原有的撞击坑,如影像中可见的Henri和Lismer撞击坑。平原表面的褶皱结构,可能是由于行星内部冷却收缩而形成的。
红外光谱观测的新发现
在2024年12月1日的第五次飞掠中,“比皮科伦坡”首次使用MERTIS(中红外热辐射光谱仪)对水星进行观测。这是人类首次在中红外波段(7-14微米)观测水星,收集到了关于水星表面温度和矿物组成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将帮助科学家了解水星表面的物质构成,解开这颗神秘行星的地质历史。
任务回顾与展望
“比皮科伦坡”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是欧洲航天局(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联合项目。探测器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ESA的水星行星轨道器(MPO)和JAXA的水星磁层轨道器(MMO)。在进入水星轨道前,这两个轨道器由一个转移模块(MTM)携带,该模块配备了先进的电推进系统。
这次飞掠也是M-CAM相机最后一次近距离拍摄水星。在2026年进入水星轨道后,转移模块将与两个轨道器分离,轨道器将开始其主要的科学探测任务。届时,MPO将专注于水星表面和内部结构的研究,而MMO将探测水星的磁场和周围环境。
探索水星的关键使命
“比皮科伦坡”任务承载着多项重要科学目标:
- 研究水星的表面组成和地质历史
- 探测水星的内部结构和磁场
- 分析水星周围的空间环境和太阳风相互作用
- 寻找水星上可能存在水冰的证据
随着2026年进入水星轨道时刻的临近,这项雄心勃勃的探测任务即将进入高潮。它不仅将为我们揭示水星的诸多谜团,还将深化我们对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