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耄耋之年:一个读作mào dié的尊称背后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40: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耄耋之年:一个读作mào dié的尊称背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年龄,比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年龄阶段,我们也会使用一些更具文化气息的称谓,比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等等。这些称谓大多来源于古代,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耄耋之年”这个词,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又该如何发音。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 [mào dié],指的是八九十岁的年纪。其中,“耄”指八九十岁,“耋”指七八十岁,两者并列,泛指高龄。

那么,为什么八九十岁会被称为“耄耋之年”呢?这就要追溯到古代汉语的造字规律了。“耄”和“耋”都是形声字,“毛”和“至”是形旁,“老”和“耊(chún)”是声旁。 “毛”和“至”都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有关。“毛”代表头发变白,“至”则代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老”和“耊”都与衰老有关,其中,“耊”还有耕作的意思,或许在古代农业社会,七八十岁已经不能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

“耄耋之年”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所得,敬之,其可已乎。”意思是说,八九十岁称为“耄”,六七十岁称为“悼”。

古人认为,人到老年,阅历丰富,智慧深邃,应该受到尊敬和爱戴。因此,在古代社会中,“耄耋之年”往往与“德高望重”、“寿比南山”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长者的敬重和祝福。

除了“耄耋之年”,古代还有很多与年龄相关的称谓,比如: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出自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时应该在事业和家庭方面有所成就。

不惑之年:四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指人在四十岁时应该明辨是非,不再感到困惑。

知天命:五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指人在五十岁时应该明白自己的命运和责任。

耳顺之年:六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指人在六十岁时应该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历程的独特理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了解这些称谓背后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本文原文来自:鹿班游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