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金殿: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
昆明金殿: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
昆明金殿,又名太和宫铜瓦寺,位于昆明市东北郊的鸣凤山巅,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天柱峰的太和宫及金殿样式建造。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捐铸铜殿,形成今貌。金殿不仅是中国明清时期道教发展、政治变幻、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更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碧辉煌:中国最大的纯铜铸殿
金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通面阔6.15米,进深七檩,通进深6.12米,平面形状接近正方形,重檐歇山顶。整座建筑通体均为铜质,不仅主体结构为铜铸,内部所悬匾额、楹联、帷幔也均为铜质,总重约250吨,堪称铜铸建筑的奇迹。
金殿的建筑结构精妙绝伦。殿内每面四根檐柱,柱径20厘米;殿内共四根金柱,柱径21.5厘米。前檐出廊,明间装三对门扇,门扇为上部云龙纹,下部为凤纹;两次间各装一对门扇,上部为寿字纹,下部是麒麟纹。其余南、北壁各镶八扇门扇,东壁镶十扇门扇,均不可开启,纹饰与西面次间相同,只是下部换为了团龙纹。柱础均为铜质,刻十二瓣莲花。地面以下的柱顶石与柱础一体铸造,亦为铜质。太和宫金殿四角各有一擎檐柱,边长16.5厘米见方,倒梅花线角。柱身分三段,中段镂空,四壁饰金钱眼,上段贴鎏金雕花板。擎檐柱柱础亦为铜质,形象为双层莲座叠置。
金殿重檐歇山顶,上下戗脊端各饰走兽四个,无骑凤仙人,每组小跑中各有两个捧笏文臣。屋面无望板,椽为板椽,平行排布至翼角,其上直接铺板瓦,再盖筒瓦,每块瓦片均为独立铸造。屋面曲线平滑流畅,上下檐均为滴水坐中。正脊两端饰龙吻吞脊,无剑把,龙尾向外卷曲。脊刹饰火焰宝珠,两侧的正脊似无分段接缝,为整体铸成。屋面装饰表现出一定地方特色。
金殿檐下、柱子上悬挂有数量众多的匾额、楹联,均为铜质,是太和宫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正面上檐下悬挂蓝底金字“仁威之殿”匾,上款“皇清康熙岁次丁卯秋八月既望”,下款“总督云贵等处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范承勋拜手敬书”。
下檐明间悬挂红底金字的“南无无量寿佛”匾额,上款“大清康熙甲戌季冬吉旦”,下款“广宁王继文敬立”。太和宫为道教观宇,时任云贵总督的王继文却书写佛教匾额,这背后还有一段典故。永乐十四(1416),永乐帝下诏在武当山天柱峰顶建真武铜殿,峰巅上已有佛教无量寿佛殿,佛道互不相让。得知建铜殿是圣上旨意,佛家折中,“让地不让佛”,真武殿上挂“无量寿佛”匾,朝拜真武同时,也颂“南无无量寿佛”。因太和宫金殿仿武当山金殿而建,王继文依据武当山典故悬匾。
下檐次间各悬挂一块绿底金字的匾额,北次间为“真武灵应”,南次间是“福神治世”,均为光绪癸卯年(1903)夏立。明、次间柱子上悬挂楹联,明间为“威武镇南滇七星耀出河山朗,神灵钟北极一剑飞来海宇清”;次间为“大道何私风霆雨露无非教,雷音普化动植飞潜总是春”。
内檐明间悬挂蓝底金字匾额“星旗普护”,为道光癸巳年(1833)所立。次间各有一块蓝底金字的扇形铜匾,北为“雷功台”,南为“蓬莱阁”,立于光绪丁未年(1907)。内檐柱子上也均悬挂有楹联,明间是“铜瓦一殿,岿若武当,此地升香同享帝;铁壁诸关,屹然腾越,前代筹边大有人”,次间是“金殿凤凰鸣晓日,玉阶鹦鹉醉春风”。
金殿内为大理石铺地。殿中央供披发跣足的真武大帝神像,左为捧册灵官与执旗将,右为捧宝玉女及捧剑将。神像均为铜铸贴金。神龛上悬挂有“仁慈正烈”匾额,上款“大清光绪癸卯年仲夏月吉旦”,下款“前任云南巡抚督办矿务大臣唐炯敬立”。
吴三桂的权势象征
吴三桂重建金殿的历史背景颇为复杂。清康熙九年(1670年),被册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掌握云贵地方大权,欲北进中原与清王朝抗衡。他六十大寿之时,在昆明鸣凤山修葺太和宫,重建真武铜殿,以自己的容貌铜铸神像,作为家庙,铸250多吨的巨大铜殿彰显其武功大德,与他显赫的平西王身份相称。铜殿于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后。
吴三桂重建金殿,不仅是为了彰显个人权势,更体现了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希望通过重建金殿来巩固自己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这一举动来表达对清朝中央政权的忠诚。然而,这种矛盾的心态最终导致了他后来的反叛。
文化瑰宝与历史见证
昆明金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它见证了明清时期道教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见证了吴三桂的权势兴衰,也见证了中国铜铸工艺的高超水平。金殿内的铜质匾额、楹联、神像等,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更凝结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金殿外围砌有一圈圆形城墙,称为“紫禁城”,象征真武大帝居住的宫殿。城墙为青砖砌筑,墙厚约一米、高约五米,有雉堞,东西南北各开有一门。城墙周长取一年的天数,为365市尺,暗喻日日平安。城墙正门上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因供奉有魁星,称为“魁星楼”。
金殿所在的鸣凤山,自古以来就是昆明的重要地标。山门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进入山门为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式棂星门,砖木石结构,建于万历三十年(1602),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为一座礼制性建筑。牌坊装饰华丽,檐下密布斗拱,明间匾额书棂星门,次间各题“洞天”、“福地”。明间匾额下部正反面还刻有红底金字“福”、“寿”。明间两柱基墙上正面雕有石狮,背面雕有石象,颇具地方特色。
金殿的建筑工艺与文化价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它不仅是昆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金殿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其独特魅力。
昆明金殿,这座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了昆明乃至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将继续闪耀在昆明的山巅,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