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东生的全球化逆袭之路
TCL李东生的全球化逆袭之路
1999年,越南胡志明市郊的一座工厂里,一群中国工程师正在紧张地调试设备。这是TCL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全球化征程的重要起点。当时,很少有人能预见到,这家从广东惠州走出来的电视制造商,会在短短25年内建立起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商业版图。
从越南到北美:全球化的第一步
选择越南作为全球化起点,体现了TCL创始人李东生的战略眼光。1999年,当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在专注国内市场时,李东生已经看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他带领TCL收购了越南陆氏同奈电子公司,建立了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这一决定并非易事,正如李东生后来回忆的那样:“当时我们在国内活得也挺滋润,1999年TCL的电视在国内市场份额达到第一。但是我觉得做企业家一定要看长远,所以选择越南作为我们全球化的一个试点。”
这一决定开启了TCL的全球化征程,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18个月,TCL在越南遭遇了严重的亏损,甚至一度考虑撤退。然而,李东生坚持了下来,最终越南工厂不仅扭亏为盈,更成为了TCL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今,TCL在越南拥有三大制造基地,产品不仅供应当地和东盟市场,还大量出口到北美。
跨越重洋:进军北美市场
2004年,TCL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收购法国汤姆逊的全球电视业务。这笔交易让TCL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制造商之一,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经营挑战。收购后的几年里,TCL经历了严重的亏损,甚至面临生存危机。然而,这次“蛇吞象”式的并购最终被证明是值得的。通过整合汤姆逊的技术和渠道资源,TCL成功打入北美等高端市场,为后续的全球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北美市场,TCL采取了“本土化+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通过在墨西哥建立多个生产基地,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另一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量子点和MiniLED等高端显示技术领域取得突破。2023年前三季度,TCL电视在北美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1.4%,在美国市场排名第三,与三星、LG等国际巨头展开竞争。
应对逆全球化挑战
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进程遭遇逆风。面对这一挑战,李东生提出了“全球化即本土化”的战略思路。他强调,企业出海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打螺丝的工厂”,而是要在当地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培养本土合作伙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TCL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布局。目前,TCL已在波兰、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国家建立了32个制造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在越南,TCL的制造基地不仅为北美市场提供产品,还成为辐射整个东南亚市场的供应链枢纽。2023年,TCL海外产品营收已占总产品营收近一半,达到1253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7.6%。
技术创新:全球竞争的新赛道
在李东生看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2024年TCL全球技术创新大会上,TCL展示了在印刷OLED、MicroLED、量子点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TCL华星实现了全球首个印刷OLED专显产品的量产,芯颖显示的MicroLED中试线也已完成建设。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TCL的产品竞争力,更为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赢得了更多话语权。2023年前三季度,TCL的量子点电视和MiniLED电视全球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61%和162%。李东生表示,TCL将继续坚持面向未来的前瞻性AI技术研发,聚焦核心资源,发挥全球布局优势,在关键方向构建核心能力,解决实际业务需求,推动技术高效落地。
展望未来:在竞争中成长
回顾TCL的全球化历程,李东生总结道:“过去25年,TCL经历了三次重大考验:越南试点、跨国并购、应对贸易摩擦。每一次都让我们更加坚韧,也让我们在全球竞争中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未来,李东生充满信心:“全球化还是会往前走,全球化规则的重构,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变成必须要做的事。我们要在海外‘卷’,为中国企业、为中国制造业多拿一点份额。”
从越南到北美,从传统制造到科技创新,TCL的全球化之路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长与蜕变。正如李东生所说:“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不仅要成为参与者,更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TCL的故事,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