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山陵:一段跨越百年的传奇
孙中山与中山陵:一段跨越百年的传奇
1912年1月1日,南京城内炮声隆隆,礼花绽放。在一片欢呼声中,孙中山先生身着黑色燕尾服,头戴礼帽,缓步登上临时大总统府的检阅台。他面向台下数万名群众,庄严宣誓就职,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刻,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的诞生,也开启了孙中山与南京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孙中山先生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多次表示希望百年之后能长眠于南京紫金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其遗愿,1929年6月1日,他的灵柩终于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中山陵的设计方案经过精心挑选,最终由吕彦直设计的方案中标。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包括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从空中俯瞰,中山陵的平面布局形似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寓意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
陵墓的设计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与和谐,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简洁与大气。入口处的博爱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顶端覆盖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中门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石牌坊横楣上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予人畅想无穷。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誉为博爱之都。
沿着长长的墓道向上,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松林,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精神的长青。392级台阶分为8段,每段9级,寓意着“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思想。从下往上看,只能看到台阶而看不到平台,象征着革命的道路艰难险阻;从上往下看,只能看到平台而看不到台阶,寓意着革命的理想终将实现。
祭堂是中山陵的核心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四周有堡垒式的方屋,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体大字,居中还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内部两侧大理石护壁_上刻的是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顶部镶嵌国民党党徽。祭堂正中为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白石全身坐像。堂后有墓]二重,进门即为孙中山墓室。
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国近代史的丰碑。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转折,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的奋斗历程。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如今,中山陵已成为南京的重要地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如果你来到南京,不妨花上半天时间,登上紫金山,感受这座伟大陵墓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力量。
参观指南
- 开放时间:每日8:30-17:00,周一闭馆维护(法定节假日及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日除外)
- 门票:免费,但需提前预约
- 交通:地铁2号线至苜蓿园站或下马坊站,出站后可步行或骑行前往
- 建议游玩时长:3-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