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拐到助行器:术后患者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拐杖
从手拐到助行器:术后患者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拐杖
术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拐杖对于促进恢复和预防二次伤害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拐杖的特点、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并总结一些拐杖使用和选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拐杖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1. 手拐(登山杖)
特点: 可以减轻下肢25%的负重。常见的手拐主要有四脚手拐和单脚手拐,四脚手拐的稳定性更高,单脚手拐更轻便。
适用人群: 保髋成功患者,轻度关节炎、轻度平衡问题、脚或腿的损伤。
使用方法: 先向前移动手拐,再向前移动病腿,最后向前移动好腿。
2. 助行器
特点: 可以减轻下肢50%的负重。常见的助行器一般是标准助行器和前轮助行器,前轮助行器更加灵活,标准助行器稳定性更强。下肢手术患者建议使用标准助行器,如果合并有上肢无力患者建议选前轮助行器。
适用人群: 髋关节置换手术,膝关节置换手术,重度关节炎、严重平衡和步态问题、臀部和腿部无力。
使用方法: 双手将助行器举起向前移动,病腿向前迈步,手臂支撑身体,好腿向前迈步。
3. 腋下拐杖
特点: 可以减轻下肢70%的负重。腋下拐杖和前臂拐杖的原理类似,对上肢力量的要求较高,但前臂拐杖的优势在于,不会对腋下神经造成损伤。
适用人群: 非手术保髋患者,髋关节保髋手术后,保膝手术后,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单侧术后下肢不能负重,左右脚不能交替迈步的情况下。
使用方法: 向前移动腋拐,迈对侧腿,移动另一侧腋拐再迈对侧腿。
4. 前臂拐杖/肘拐
特点: 可以减轻下肢60%的负重。接口处结实不易松动。
适用人群: 下肢系统,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附件类手术,如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出现的单侧术后下肢可部分负重,左右脚不能交替迈步的情况下。
使用方法: 向前移动肘拐,迈对侧腿,移动另一侧腋拐再迈对侧腿
拐杖使用注意事项
1. 拐杖高度的调整
- 手杖、助行器高度: 抓手处为地面到胯骨轴的高度。
- 腋杖高度: 患者身高减去41厘米。或则,双手屈曲130度,在胯骨轴处握抓手,拐杖顶部离腋窝皮肤三横指。
2. 拄拐方式
很多人会下意识的选择在病腿一侧拄拐,但其实是错误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拐杖由病腿的对侧来掌握。
假设左腿是病腿,当我们迈出左腿时,右手会向前摆动,但左腿由于疼痛无法支撑,这时就需要右手借助拐杖来提供一些助力。
3. 上下楼的注意事项
抓住扶手,上下楼的时候需要记住一个口诀:“好腿先上,病腿先下”
专家提示:上下楼的时候不要低头看脚,目视前方,尽可能先站稳当一些,再一步一个台阶,安全第一上下楼。
4. 轮椅的使用
不可以,用轮椅当助行器是非常危险的。轮椅的重心在后下方,如果往前推,而推的轮椅上并没有坐人时,双手若稍微往下压扶手,轮椅就很容易向上翘,扶手会突然下沉,使得患者人体重心快速变化而可能造成二次摔伤。
5. 拐杖的养护
不是的,拐杖虽然零件不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拐杖底部的橡胶头,橡胶头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开裂、磨损。
如果金属部分露出,直接接触有水渍的地面,很可能让术后患者摔倒。所以定期更换橡胶头可以减少安全隐患。一般常用磨损较大,建议一个月检查至少3次,使用3个月建议更换。
选择适合自己的拐杖其实对于康复以及缓解病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腿脚不好的患者,千万不要逞强,觉得自己可以,这样往往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