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让山林得绿、林农得利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07: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让山林得绿、林农得利

初夏时节,马鞍山市的林区迎来最美的季节。这里不仅有云雾缭绕、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更是马鞍山市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生动实践。


闻庆伙(右)正在为新培育的幼苗除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以来,马鞍山市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依法保护农民和林业经营者的集体林权益,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搭建“金融桥”:集体林地“做文章”

5月20日上午,在含山县环峰镇梅山村的一处小山坡上,村民们正为刚栽植不久的幼苗松土。指着眼前的山坡,村民闻庆伙回忆道:“这片山上原先都是老树种,不少树都染了病虫害。在合作社的组织下,我们对原有树木进行了清理,种上新树种麻栎树。”

今年77岁的闻庆伙是土生土长的梅山村人。去年,含山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启动,流转了环峰镇梅山村集体林权1500亩。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安徽润含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便委托村里新成立的合作社对新流转的林地进行植绿复绿和幼苗培育。

“听说村里为了植绿复绿成立合作社,我便主动报了名,有活干的时候种树、植绿,一天能挣150元,比闲在家里强多了。”闻庆伙年龄大了,不便外出打工,没想到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与此同时,让他更乐呵的是,因为林地流转,老两口还从村集体分到了1500元。

“有了专业的规划和指导就是不一样!别看这些麻栎树收益周期长,但合作社让我们在林间套种了野菊花。这些野菊花幼苗,不仅可以防止林间杂草的生长,等到9月菊花盛开后,还可以采摘。那时,又是一笔不小的收益哩。”说起未来,闻庆伙满怀憧憬。

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这一切都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去年6月,含山县国家储备林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规划总投资19.93亿元,规划面积15.2万亩,改培现有林,抚育中幼林,栽培人工林。

“林业项目投资周期长、见效慢、自然风险大,却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安徽润含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家奇介绍,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含山国储林项目预计建设期10年,运营期20年。

项目建成后,含山县国家储备林建设每年蓄积净增加量达92000立方米。“这将对保障木材安全、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林农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郭家奇说。

共育“致富林”:卖出生态“好价钱”

不砍树,怎么富?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给出了生动实践。从空中俯瞰六衖村,四面群山环绕,郁郁葱葱,令人陶醉。

“我们村森林覆盖率达84.5%,负氧离子高,经常有合肥、上海的游客慕名而来,享受这天然的氧吧。”看着山坳里的村庄如今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六衖村党总支书记张爱云告诉记者。

而这一切还得从14470亩林地说起。2021年起,六衖村从农户手中流转了14470亩林地,对山上林地实施统一管护。“林地所有权仍然归林农所有,只要村民承诺不乱砍滥伐,那么,林木的所有管护都由村集体承担。”张爱云说。

守护森林资源,创造生态财富。林地流转后,村集体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清理病死木、枯枝等易燃物,安排护林员定期上山巡护,防止森林火灾;及时进行退化林修复,选择适宜树种进行补植、育苗,让山更绿林更美。

“我们因地制宜,将7.5公里环山防火通道打造成蜿蜒美丽的‘草原天路’,还规划了观景平台,打造环山精品旅游线路。”张爱云介绍,行驶在“草原天路”上,游客不仅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能沿途欣赏到水库的美景,前往戏水沙滩、儿童乐园进行游玩。

在村集体和村民的共同呵护下,如今的六衖村“石头部落”已小有名气。“每逢节假日,这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在张爱云看来,没有这一座座青山,就没有如今的六衖村。现在,六衖村每年接待游客量近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56.7万元。

以改革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这样的例子在马鞍山市并不鲜见。目前,全市林业新型经营主体547家。含山县褒禅山、花山区濮塘桃李度假村成功入选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下一步,马鞍山市将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储备林+村集体+企业+农户”“生态+康养+文化”等多元运作模式,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绿美马鞍山”新画卷。

本文原文来自安徽新闻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