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出土,证实中国龙文化8000年传承
“中华第一龙”出土,证实中国龙文化8000年传承
随着甲辰龙年的到来,龙这一中华民族的图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华大地上,关于"龙"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石龙。这条石龙的发现,不仅刷新了人们对龙文化起源的认识,也为我们揭开了龙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
"中华第一龙"的惊世发现
1985年,在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遗址,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陈全家老师带队进行发掘时,一件惊世文物重见天日——一条用霏细岩雕刻而成的石龙。这条石龙呈蜷曲状,首尾衔接如玦,头部有突起的五官,但雕琢手法较为简略,仅呈现出大致的轮廓。颈后背脊处有一圆孔,表明它可能曾被穿绳悬挂。石龙表面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呈现出一种圆润的状态,触感细腻,但材质并非玉器。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在此之前,学界普遍认为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是最早的龙形器。然而,左家山石龙的出土改写了这一认知。从年代上看,红山文化的最早时期距今约6200年,而左家山石龙则早于这个时间点,两者相差1000多年。更重要的是,从造型上看,左家山石龙的形态更加原始,是龙的最早雏形。经过数千年演变,它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龙的形象。
龙文化的源头活水
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在那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总长19.7米、宽1.8米至2米的巨型石堆塑龙。这条龙由红褐色砾岩摆成,造型分明,排列有序,其头、颈、体、鳞、爪、尾清晰可见,在龙腹部还发现了墓地及祭祀坑。
在距今约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这条蚌塑龙身长1.78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作腾飞状,已经具备了中国传统龙的大部分要素。
到了距今约55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龙的形象开始变得更加具体和丰富。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C形碧玉龙,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距今约5000年。它刻有猪的头、马的鬃和蛇的身,卷曲呈"C"字型,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
长江流域的龙文化
长江流域同样是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1993年,在湖北黄梅焦墩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条距今约6000年的卵石摆塑龙。这条龙全长7米,躯干4.46米,高2.26米,先民们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河卵石,精心摆塑出龙的形象。龙身呈波浪起伏状,宛如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动感极强,栩栩如生。
这条"长江流域第一龙"的发现,证明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先民对龙的图腾崇拜与黄河流域一样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佐证。
龙文化的现代传承
龙文化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以舞龙为例,这一始于汉代的传统民俗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娱乐、文化、健身、竞技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79岁的张仲发是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十五代传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和老叔学习舞龙技艺。如今,他已将技艺传授给近50人,让这条古老的龙继续焕发生机。
在重庆市铜梁区,龙文化更是发展成为一项特色产业。全区有35支民间龙舞艺术表演团队,从业人员约1000人,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同时,铜梁区还开发了120余种"龙文化"系列产品,年产值1亿余元。
更令人惊喜的是,现代科技正为龙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江苏无锡运河公园,一场名为"游龙出水"的无人机表演惊艳众人。1500架无人机按照特定编程指令,呈现出水滴化作涟漪、游龙破水而出的壮观景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承载着华夏儿女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的向往。从8000年前的石堆塑龙到今天的科技舞龙,龙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甲辰龙年的到来,无疑将为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