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刚堂案看被拐家属心理援助:六项建议助力康复
从郭刚堂案看被拐家属心理援助:六项建议助力康复
2024年10月30日,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之子被拐案二审宣判,被告人呼富吉、唐立霞分别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和无期徒刑。这起轰动全国的拐卖儿童案件终于尘埃落定,但留给人们思考的远不止于此。在为正义得以伸张而欣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仍在寻亲路上艰难跋涉的人们——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寻亲之路是一场漫长的煎熬。以郭刚堂为例,他为了寻找被拐的儿子,骑行50多万公里,走遍数十个省份,报废了10辆摩托车。这样的坚持令人动容,但背后的心理压力却鲜为人知。长期的寻亲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精神折磨:焦虑、抑郁、失眠、食欲不振……这些症状在寻亲者中十分常见。
澳大利亚斯威本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解家族史和前辈的故事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研究者苏珊·摩尔教授指出:“对自己的家族史有更多了解的年轻人、小孩和青少年有更大的满足感和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对于那些正在寻亲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却遥不可及。
那么,如何帮助寻亲者维护心理健康呢?心理学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保持沟通:与家人、朋友保持开放、诚实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寻求情感支持。
培养积极的生活氛围:尽量营造一个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鼓励表达爱与关心,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
重视自我关爱: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
管理压力: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方法。
建立规律生活:维持稳定的生活节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休息。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除了个人努力,社会各界也应给予寻亲者更多关注和支持。比如,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援助热线,为寻亲者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组织相关的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寻亲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一群体。
寻亲之路充满艰辛,但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寻亲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在寻找亲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