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官助离家18年男子找回户籍,终与家人团聚
河北法官助离家18年男子找回户籍,终与家人团聚
这是一起看似普通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却因法官的一份坚持,演绎出一段跨越千里的寻亲佳话。
2025年1月,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案件:被告人张某某因醉酒与工友发生口角,致对方肋骨骨折,构成轻伤。然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主审法官王军发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
张某某,47岁,河南信阳人,2006年外出打工来到张家口。因离异、无积蓄,加之觉得无颜面对家人,他逐渐与家人失去联系。更令人揪心的是,他的户籍在2012年被当地派出所注销,这不仅让他无法赔偿被害人,更成为他获得社区矫正资格的最大障碍。
面对这一困境,王军法官带领的审判团队没有选择简单结案,而是决定帮助张某某寻亲。这是一场艰难的寻亲之路,因为张某某自己也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在世。
在区委政法委的协调下,桥西法院与桥西公安分局密切配合,多次联系张某某户籍地派出所,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他的亲属。当电话那头传来家属激动的声音时,所有人的努力似乎都得到了回应。
但故事远未结束。为了恢复户籍,张某某需要进行亲子鉴定。桥西分局民警先后在北京和河南信阳取得张某某及其父亲的血样,送至北京某鉴定机构。与此同时,审判团队按照公安机关要求,准备了张某某的照片、活动轨迹等资料。
2025年盛夏,王军法官带领团队踏上了前往河南信阳的列车。在潢川县江家集派出所,他们见到了张某某的父亲——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当老人看到儿子的照片时,眼中泛起了泪花。通过家属转述,审判团队了解到,张某某离家后,老两口一直守着固定电话,生怕儿子打不通家里的电话。母亲因思念过度哭花了眼,父亲则一直内疚不已。
在完成户籍登记和社区矫正手续后,审判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潢川县司法局,就张某某的后续社区矫正问题进行沟通。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才踏上返程。
在张某某恢复户籍后,桥西法院再次开庭审理此案。令人意外的是,张某某在浙江务工的儿子小张也出现在法庭外。这对分别18年的父子,虽然面对面却不知所措。王军法官主动将小张带到谈话室,语重心长地劝说,最终为这对父子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这起案件的处理,展现了司法的温情与力量。正如王军法官所说:“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应该带着温度去执行。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迷途者找到回家的路,让破碎的家庭重获团圆,让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场跨越千里的寻亲之旅,不仅解决了案件的难题,更为张某某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它让我们看到,在法律的严肃与公正之外,还有着人性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