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0元领手机”实为分期贷,已有多人上当
移动“0元领手机”实为分期贷,已有多人上当
近期,不少消费者反映遭遇手机分期还款骗局,不仅损失钱财,还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若未能按时还款,不仅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还可能导致法律诉讼。专家提醒,选择分期付款时务必谨慎,了解清楚条款,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财务困境。
骗局案例:0元领手机背后的陷阱
近期,多位消费者在新浪旗下黑猫投诉平台上反映,遭遇了中国移动0元领手机骗局。中国移动业务员以回馈老用户为由,将信用购贷款包装成免费领手机,试图诱导老年人办理贷款。更有消费者吐槽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贷款遭遇逾期,还影响到了征信。
一位湖南用户表示,今年9月,自己父亲多次接到了中国移动业务员的电话,称移动回馈老客户可以免费领取手机。“业务员很明确告知,手机免费送,且不需要改变任何套餐,此外还免费升级家庭宽带1000兆,老人再三确认是免费才答应下来。”不过老人领取之后发现了套路:原本每月139元档的套餐被更换为199元档套餐,还莫名其妙多了一个实名制贷款移动和包App信用购贷款业务。
查阅后发现,所谓的免费送手机被套路成36个月分期付款实名制贷款买手机,业务员也并未告知该套餐合约必须使用三年,提前取消需要支付违约金,这已经属于欺骗消费者。另外,业务员还在没有告知实情的情况下诱导老人拍视频签合约,私自拿老人手机开通和包App信用购贷款业务并在第三方平台办网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另一位广西用户也投诉称,自己的母亲于今年10月去中国移动营业厅想购买手机,被营业员告知可以免费领手机。在营业员的诱导下,她跟着合约念着录音签了合同,但回去之后才发现每个月要扣不少钱。实际上,这个手机的价值仅1000元左右,但签了三年的贷款合约,累计要还1500元。“老人根本不懂这种套路,就被骗了。去营业厅退时营业员说签了合约还有录音,这简直是霸王条款。”
常见分期付款诈骗手法
根据公安部刑侦局发布的48种电信诈骗手段,与分期付款相关的诈骗手法主要包括:
微信假冒代购诈骗:犯罪分子在微信朋友圈假冒正规微商,以优惠、打折、海外代购等为诱饵,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为由要求加付款项,一旦获取购货款则失去联系。
微信盗用公众账号诈骗:犯罪分子盗取商家公众账号后,发布 “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的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为真,遂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刷信誉,后发现上当受骗。
虚构车祸诈骗: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属或朋友遭遇车祸,需要紧急处理交通事故为由,要求对方立即转账。当事人因情况紧急便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指定账户。
退款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淘宝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要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购物退税诈骗:犯罪分子事先获取到事主购买房产、汽车等信息后,以税收政策调整,可办理退税为由,诱骗事主到ATM机上实施转账操作,将卡内存款转入骗子指定账户。
分期付款违约的法律后果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分期付款的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数额达到全部价款的五分之一,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支付到期价款的,出卖人可以请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此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康德智库专家、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罗春雷律师表示,中国移动的上述行为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等。消费者有权知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中国移动未向消费者明确告知“免费领手机”实为贷款购机,隐瞒了交易实质,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有权享受公平交易条件,不受欺诈行为的侵害。利用“免费领手机”作为噱头诱导签署贷款合同,涉嫌商业欺诈,损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中国移动业务员诱导签订贷款合同,可能存在强制消费或误导消费,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如何防范分期付款骗局
谨慎选择分期付款:在选择分期付款前,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还款能力,避免盲目消费。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签订分期付款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还款期限、利率、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确保自己完全理解合同内容。
保留相关证据:在交易过程中,要保留好合同、收据、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提高警惕:对于声称“免费”、“优惠”等字眼的营销活动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
及时还款:一旦选择分期付款,就要按时还款,避免因逾期还款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维权途径
消费者如果遇到分期付款骗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
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微信搜索“消协315”小程序、登录网址(https://315.cca.org.cn)进入消协315平台进行投诉咨询。经营者可登录网址(https://315.cca.org.cn)申请入驻平台进行投诉和解。
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消费者协会投诉:消费者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消费者协会投诉,寻求帮助。
法律途径:如协商和投诉无法解决问题,可通过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消费者可以主张合同因重大误解或欺诈而无效。
总之,消费者在选择分期付款时要保持警惕,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保留相关证据,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维权。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