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血性肠病:从症状识别到科学防治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从症状识别到科学防治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肠道疾病,尤其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更为危险。这种病的症状包括突发剧烈腹痛、腹泻、便血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积极控制原有疾病,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以及保持大便通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腹痛超过两小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什么是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顾名思义,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疾病。它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这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即使在腹腔内,动脉血管也在“默默”硬化着,继而影响肠道,引发堵塞、坏死。
症状表现
缺血性肠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腹痛:常在餐后出现,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可能伴有绞痛感,并向全腹或腰背部放射。
腹泻与便血:表现为水样便、血便或暗红色糊状便,伴里急后重感。
恶心与呕吐: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呕吐物可能含未消化食物或胆汁。
此外,还可能出现高热、血压下降等全身表现。
危害性
缺血性肠病的危害不容小觑。轻症患者可能通过药物治疗自愈,但重症患者则可能面临肠坏死、休克、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很高。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
预防缺血性肠病,关键在于控制基础疾病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健康生活方式:
- 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脂高盐食物。
-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进血液循环。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血管的损害。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
关注身体状况:如果经常感觉饭后腹胀、隐痛、不适,服用消化药无效,且反复发生,体重呈下降趋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必要措施。
如何治疗?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整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案:
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药(如华法林)、血管扩张剂、肠道保护剂等,用于改善肠道血供和预防并发症。
介入治疗:通过经皮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恢复肠道血流,适用于中重度患者。
手术治疗:针对严重病例,如肠道坏死或穿孔,需切除坏死肠段并进行血管吻合。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
真实病例
81岁的罗奶奶因疝气嵌顿就医时,被发现患有缺血性肠病。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及时,医生为她制定了针对性药物治疗方案,避免了手术切除肠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病情得到控制,腹部CT显示没有肠坏死。
这个病例提醒我们,缺血性肠病虽然听上去可怕,但只要科学防治,及时就医,听从医生建议,一样有康复机会。
总结
缺血性肠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疾病,尤其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更为危险。这种病的症状包括突发剧烈腹痛、腹泻、便血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积极控制原有疾病,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以及保持大便通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腹痛超过两小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