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入选非遗,引爆2025春节消费市场
春节入选非遗,引爆2025春节消费市场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最盛大、最富内涵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非遗身份不仅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更为2025年的春节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春节入选非遗: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终于在2024年底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正式认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指出,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人类非遗,是因为它“蕴含了非常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从家庭团聚到辞旧迎新,从祖先纪念到自然伦理,春节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文化的载体。
这一成就背后,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目前,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更为全球了解和分享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非遗热潮下的消费新趋势
2025年的春节消费市场,非遗元素成为最亮眼的风景线。在天津古文化街,泥人张推出的“福运满满上上签”书签文创产品一经上线就被抢购一空。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红包等节庆用品销量大增,设计师们纷纷加入蛇年元素和丝绸覆膜等创新工艺。
广西梧州的六堡茶、陕西的泥塑、江苏的灯彩……各地非遗产品纷纷推陈出新,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南开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杜建刚认为,非遗产品的创新和改进,正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线上消费同样精彩纷呈。2025年“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各地通过直播带货、达人推荐等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购物选择。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的“嗨购年货节”营业额超过9000万元,车流量、人流量均创历史新高。
文化活动: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开展的“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从1月7日持续至3月1日,包含七大板块27项主体活动。各地积极响应,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
在江苏婺源,一场盛大的非遗巡游活动正在上演。甲路抬阁、婺源灯彩舞仙鹤、徽剧、傩舞等非遗项目沿街巡游,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晚上,百米长的板龙灯巡游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沿途停留点位的精彩表演让人大饱眼福。
南京的秦淮灯会、杭州的跨年烟花秀、西安的古城墙灯展……各地的传统活动各具特色。同时,数字技术也为传统文化插上了科技翅膀。例如,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幸运”主题艺术项目、南京中华门的3D光影秀等,都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旅游市场: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并重
2025年春节假期延长至8天,为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三亚、西安、西宁等城市成为热门目的地。据统计,近半个月以来,东盟进口龙眼交易量达1920吨,智利进口车厘子交易量高达2540吨,日均169吨,较去年12月下旬上涨119%。
值得关注的是,个性化和体验式旅游成为新趋势。一些游客选择避开热门景区,转而探索小众目的地。例如,云南怒江州的公路旅行、贵州侗寨的文化体验等,都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展望未来:非遗助力文化传承与消费升级
春节入选非遗,不仅是一个文化事件,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创新,也为城市和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正如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所说:“年货消费是观察全年消费韧性和活力的一扇窗口。”2025年的春节消费市场,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随着非遗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春节将更加精彩,中华文化也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