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科学运动助力血糖控制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科学运动助力血糖控制
2024年6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年版)》。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的权威指南,为患者和医疗工作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运动指导。
运动治疗: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的高血糖。运动治疗作为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理论之一,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脂代谢,并能延缓病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前评估:安全运动的第一步
根据指南推荐,以下人群在开始运动治疗前需要接受医学评估:
- 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有心血管风险因素
- 年龄>30岁且符合以下任何一项:
- 糖尿病病程>10年
- 高血压
- 吸烟
- 血脂异常
- 增殖性或增殖前期视网膜病变
- 慢性肾脏病
- 不论年龄,符合以下任何一项:
- 已知或疑似心血管、冠状动脉或外周动脉疾病
- 自主神经病变
- 晚期肾病伴肾衰竭
运动处方:个性化运动方案
运动处方是运动治疗的核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完整的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要素。
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和血糖控制。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如哑铃、弹力带训练等,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至少进行2次抗阻运动。
柔韧性训练:如瑜伽、太极等,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身体平衡。建议每周至少进行2-3次。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确定。常用的心率储备法计算公式为:
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
目标心率 = (最大心率 - 静息心率)× 运动强度 + 静息心率
中等强度运动时的心率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高强度运动时则为70%-85%。
运动频率和持续时间
一般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60分钟。运动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安排,但每次运动时间不应少于10分钟。
不同运动方式的效果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通过改善心肺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有效控制血糖和血脂。研究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能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0.5%-0.7%。
抗阻运动
抗阻运动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葡萄糖摄取能力,改善血糖控制。研究发现,抗阻运动能使HbA1c降低0.3%-0.5%。
有氧结合抗阻运动
综合运动方式的效果更佳。研究显示,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能使HbA1c降低0.8%-1.0%,并能更全面地改善心血管健康和肌肉力量。
传统功法运动
如八段锦、太极拳等,通过调气活血、舒筋活络,对血糖控制也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持续12周的八段锦锻炼能有效调节HbA1c水平。
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 运动时机:建议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避免低血糖发生。
- 血糖监测: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 运动营养:运动前可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和水分。
- 运动损伤预防: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和场地,避免运动损伤。
- 运动依从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制定可实现的运动目标,提高运动依从性。
结语
科学运动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运动处方和持续的运动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