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盗梦空间》:梦境还是现实?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5: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盗梦空间》:梦境还是现实?

《盗梦空间》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一部经典科幻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进入他人梦境盗取机密并重塑梦境的故事,展现了导演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梦境的深刻理解。本文将从剧情、叙事手法、梦境概念以及导演风格等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盗梦空间》是一部剧情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电影,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影片讲述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造梦师柯布,带领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伦·佩吉扮演的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

非线性叙事的电影手法在《盗梦空间》中得以最为契合剧情架构的呈现,环环相扣的多重梦境,编制了一张逻辑夯实的巨网。诺兰在这部作品中取巧之处在于,每一个人都能看懂电影,但却又让人感慨“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许多人之所以看不懂这部电影,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梦”,他们并不知道“梦”的本质是什么。想要了解梦,最好的读物就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本质的阐述,是“是内心愿望的真实表达”。而在我看来,梦,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欲望的直接反映。

影片中不仅会有一层梦境,还会有梦中梦,以及三层梦境和四层梦境。每深入下一层梦境,感知时间的流逝速度会数倍的慢于真实时间的流逝速度。想要从下一层梦境醒来,就必须在上一层梦境中出现死亡或者坠落的行为。

其实很多烧脑片都没有那么烧脑,只是观众们太容易被带入到导演所设置的思维泥潭中去了。

当诺兰很技巧的以一个旋转过程的陀螺结束《盗梦空间》时,也巧妙的留给了观众遐想的余味。你可以认为这个陀螺终将到下,这是一个大团圆的温馨;也可以认为这个陀螺仍将继续旋转,这是一个质疑人的存在感的批判。

不管怎么说,诺兰又一次献上了一部精品。对我而言,这部影片的构思和逻辑上并没有感到太新鲜和震撼,但是,诺兰在他构筑的梦的世界观下,融入的饱满的故事和营造的情感冲击力才是真正令我击掌的。看过诺兰那部《追随》,以及后来的《记忆碎片》的观众都应该了解,这是一个很看重故事构思的人,他不是破坏王或者技术偏执狂,所以,凭借其实很主流的特效技术,他仍然以故事的精神内核继《黑暗骑士》后,再一次制造了世界范围的“诺兰旋风”。

诺兰这一次构筑了一个梦的世界,且梦与梦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交错关系,有递进式的一层套一层,也有平行的相互跨越。片中,柯布在向艾里阿德妮介绍梦境常识和人类潜意识的一番对话,对于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感和代入感。

确实,我们对于梦常常处于一种只记得中间状态,不知开始和结束的状态,不知道梦境中的场景来源于哪里。而同样的,在梦中,我们没有自主的思维和意识,就凭潜意识常常能构筑出一个稀奇古怪的世界和故事,直到醒来还或者回味,或者千方百计想去想起梦中发生了什么。这正是诺兰在片中表现其世界观的出色之处,他并不是突然抛出一个让人费神的世界观概念,而是引导式的将观众拉入他的世界,柯布在对艾里阿德妮讲解梦境世界的同时,也就是在向观众讲述这个概念,这也是好莱坞主流商业片常用的方式,这也正是从结构上看并不是主流商业结构的《盗梦空间》得以风行的重要原因。

其实,从对梦的阐释,梦的嵌套和存在感质疑方面,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更有那种感觉,揭示的也更加深刻,但是,林奇极其个性化的“与观众较劲”的表现方式,注定了这只能是一部小众作品。而诺兰个性化构思,大众化引导的方式,让他的想法更容易普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