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上帝:从古老信仰到现代诠释
昊天上帝:从古老信仰到现代诠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昊天上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神祇,其地位和意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商周时期的天帝到汉代的昊天上帝,再到现代多元宗教背景下的新诠释,昊天上帝的信仰体系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
昊天上帝的历史演变
昊天上帝的信仰最早可追溯至商朝。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帝”或“上帝”是至上神的代称,能够呼风唤雨、驱雷掣电、降灾赐福。商朝统治阶级将上帝视为至高的精神力量,认为祂控制着战争、收成、天气、灾害以及国家的命运。
到了周朝,昊天上帝与周人信仰的“天”融合为“昊天上帝”或“皇天上帝”。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天命观,宣扬姬周取代殷商治理天下是承奉上天的旨意。天帝不仅仅属于某一王朝,而是一种道德力量,按照严格的标准行使力量。
汉朝以后,昊天上帝的信仰进一步发展。汉武帝将北极星泰一列为最高神,汉平帝时期王莽改制时改为“皇天上帝泰一”。东汉建立后,“皇天上帝泰一”隐去“泰一”二字,但保留了北极星的神格。
昊天上帝与现代宗教的碰撞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宗教信仰相互交融,昊天上帝这一古老信仰与现代宗教产生了有趣的碰撞。其中,与基督教的对比最为典型。
基督教的上帝被视为全能、全知且充满慈爱的存在,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为人类提供救赎。相比之下,昊天上帝源自中国古代对天空和北极星的崇拜,其概念更侧重于自然崇拜和道德力量。
然而,两种宗教观念并非完全对立。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与尊重。昊天上帝与基督教上帝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性存在的追求。
昊天上帝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代中国,昊天上帝的信仰更多体现在传统文化和学术研究中。2024年8月31日至9月1日,为纪念晚清民国经学家张锡恭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由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先生的故乡上海松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共计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百二十多名学者参加会议。
复旦大学的吴格教授在会上详细讲述了《丧礼郑氏学》一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金松岑、曹元弼、封衡甫、王欣夫等江浙学人整理写样、联络传递的历史以及张氏原稿及相关文献在近年陆续面世、经当今学人关注收集的历程。吴老师指出,《丧礼郑氏学》稿本、书版及相关人物活动,是近世江南学术传承、图书流转之实证,更是数世学人呕心沥血保存礼学文献的见证。
上海博物馆杨志刚教授在会上指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藉由研究者们“寻找”“发现”,重新对古代礼制及文化展开各种研究,礼学得到“激活”。近年包括对张锡恭在内的晚清民国礼学人物的整理、出版,反映了学术传统接续的不断深化,也将影响礼学现代重构的下一步可能与走向。
昊天上帝的信仰在当代虽然不再是主流宗教,但其蕴含的礼乐文明精神和道德理念,仍然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昊天上帝信仰与现代宗教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