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家庭走出的抑郁症患者:朴树为何选择丁克
高知家庭走出的抑郁症患者:朴树为何选择丁克
近日,歌手朴树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丁克”生活方式的支持,他认为“人间太苦,何必让孩子来世上走一遭?”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朴树出身于北京大学教授家庭,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期望和压力,导致他长期与抑郁症作斗争。他的成长经历让他对生育问题产生了深深的顾虑,认为不应将自己经历的痛苦传递给孩子。这一话题不仅让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家庭教育方式,也引发了对心理健康和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
朴树的丁克观点:人间太苦,孩子要不要?
在娱乐圈中,选择丁克生活的明星夫妇并不少见。他们或出于个人原因,或基于对世界的担忧,决定不生育孩子。其中,郑伊健和朴树的观点尤为引人关注。他们都表示,不忍把孩子带到人世间遭受苦楚。那么,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该持何种态度呢?
歌手朴树也表达了对孩子的无感与恐惧。他认为人生特苦,自己或许可以承担那份痛苦,但不忍心让孩子也经历同样的苦难。他担心自己无法将孩子教育成一个好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这个充满垃圾电视剧和垃圾食品的社会里,他对自己能否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感到不确定。因此,他也选择了丁克生活。
朴树的抑郁症经历:高知家庭下的精神困境
朴树的抑郁症经历,始于他原生家庭的高期望和控制。朴树的父母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一位是地球物理专家,一位是计算机工程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朴树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小升初那年,父母给他定的目标是顶级中学——北大附中。没想到成绩出来一家人傻眼了,差了0.5分。在北大家属院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考上了北大附中,但是从小就优秀的朴树却失之毫厘。这次失败,成了朴树的心魔。后来朴树说:“那时候真是觉得低人一等。你没考上,你爸妈都没法做人了。”
朴树的抑郁症,也让父母想明白了。“希望他做‘小刘萍’‘小濮祖荫’,是不可能的。”考入一流学府,走学术科研的道路,也不适合朴树。朴树只能成为朴树。
朴树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压力,父母均是北大教授,对他寄予厚望,小升初时因0.5分之差未考上北大附中,让他觉得低人一等,深感绝望。二是其性格敏感,作为艺术家,对情感的感知更为细腻强烈,容易受到伤害。三是长期的工作压力积累,身处竞争激烈的娱乐圈,高强度的工作及各种要求使他身心俱疲。
朴树抑郁的过程及经历大致如下:起初,他情绪低落,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逐渐失去热情,变得消极悲观。接着,他开始自我封闭,疏远身边的亲人朋友,不愿与人交流,常常独自待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然后,他的睡眠出现问题,可能会失眠或早醒,身体状态也变差,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也受到影响,体重有所波动。在情绪最低落时,他甚至多次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觉得活着痛苦不堪。但在有能量的音乐响起时,他又能获得短暂的缓解。
社会对丁克家庭的争议:幸福还是遗憾?
对于郑伊健和朴树的丁克观点,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表示理解他们的担忧和选择,认为他们是对孩子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表现。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他们过于悲观和消极,忽视了生命的奇迹和成长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我国丁克群体规模庞大。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丁克群体规模为18755.51万户,占家庭户总户数的37.95%。这一数据表明,丁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选择。
静姐,一位53岁的丁克女性,分享了她的退休生活。她表示,没有孩子的生活让她拥有更多自由时间,可以追求个人兴趣,享受二人世界。她认为,现代社会医疗条件改善,寿命延长,养老金制度完善,老人可以实现自我养老,不必依赖子女。她强调,女性生育应基于个人选择,而非外界压力。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丁克家庭可能面临晚年孤独和生活困境。有人质疑:“你们现在还感觉不到,再过10年看看,你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开心吗?”这种担忧反映了对丁克家庭未来生活的顾虑。
思考与启示:丁克选择背后的深思
朴树的丁克观点引发了我们对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家庭教育与期望:朴树的经历提醒我们,过度的期望和压力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何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保护其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抑郁症与心理健康:朴树的抑郁症经历揭示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丁克选择的多样性:丁克家庭的选择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包括个人价值观、职业发展、经济状况等。社会应该对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朴树的观点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生命既有其艰难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朴树的丁克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无论如何,他的观点都让我们对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和人生选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彼此的选择,理解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