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冢:第二十五届昭君文化节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探访青冢:第二十五届昭君文化节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2024年8月23日晚,以“唱响北疆文化、传承青城文脉”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这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文化盛会,不仅吸引了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等官方机构参与,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
青冢:承载两千年的历史记忆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这座始建于西汉时期的陵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青冢”之名源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不仅为昭君墓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寄托了后人对这位和平使者的无限敬仰。
昭君文化:民族团结的象征
王昭君的故事,不仅是汉匈和亲的历史见证,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传入日本是在中国唐朝时期,即日本的奈良时代(630--794)。从那时起,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不仅带回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典籍,更将昭君的故事传播开来。在日本,从天皇到平民,从汉诗到物语,从连歌到绘画,昭君的形象以多种形式被传颂,成为日本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昭君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体现了其超越国界的影响力。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和平、友谊的美好向往。正如本届昭君文化节的主题“唱响北疆文化、传承青城文脉”所表达的,昭君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探访昭君墓: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如今的昭君墓,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院。博物院内设有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和亲宫、昭君宅、藏墨苑等多个展区,通过丰富的文物陈列和历史文献,生动再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汉匈两族文化交流的盛况。
昭君博物院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年对外开放(每周二闭馆),门票免费。博物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209国道旁,交通便利。游客可从呼和浩特市火车站乘坐公交1路到南茶坊/小黑河站,再换乘10路或44路到达。博物院内设有多个展区,建议游客预留1-3小时进行参观。
参观之余,游客还可以品尝内蒙古特色美食,如稍麦、羊杂碎、烤全羊、手扒肉、涮羊肉等。周边的吉祥园旅店、万丽酒店、锦盛酒店等提供住宿服务,让游客在体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舒适的现代设施。
第二十五届昭君文化节期间,呼和浩特市精心策划了25项特色活动,包括沉浸式演艺、文化交流、户外潮玩等,让游客在欣赏昭君墓历史遗迹的同时,也能参与丰富的文化活动,感受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昭君精神:永恒的文化遗产
王昭君的故事,是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跨越了民族的界限,用和平的方式化解了冲突,为汉匈两族的友好往来开创了先河。这种以和为贵、以德服人的精神,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民族融合,更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十五届昭君文化节的举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只有通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繁荣。昭君墓,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青冢,将继续见证着中华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进程,激励着后人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