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光影下的彝族风情
第二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光影下的彝族风情
11月30日晚,随着星光之夜的举行,以“冬季暖阳光影凉山”为主题的2024第二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在建昌古城圆满闭幕。为期十天的电影周,聚焦重要主题、重要节点,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大凉山的独特风情,也给广大群众呈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创新融合:电影与旅游的完美邂逅
本届电影周最大的亮点是创新性地将电影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出了“跟着电影去旅游”活动。围绕电影拍摄取景地、故事发生地、明星打卡地,推出“追影之旅、灵感之旅、星光之旅”三条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实地感受凉山的魅力。
“五彩大凉山”共创剧本计划更是别出心裁,面向全网征集评选“十佳”围绕大凉山的定制剧本。这些剧本聚焦凉山州的美景、美食、美居,多角度、多维度展现凉山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特色。获奖剧本将由专业团队拍摄制作,让普通人也能参与电影创作,实现自己的光影梦。
精彩展映:民族文化的视听盛宴
电影周期间展映了多部优秀民族题材影片,包括《奴隶的女儿》《彝海结盟》《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野孩子》《带彩球的帐篷》《周永开》《天宝》《默杀》《南方南方》等。这些影片不仅展现了凉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传递了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
其中,《彝海结盟》以红军长征过凉山彝区为背景,讲述了刘伯承与彝族果基支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奴隶的女儿》则通过一个彝族奴隶女孩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凉山彝族社会的变迁。
产业探索:为民族电影注入新活力
本届电影周还举办了新生代民族电影产业发展大会,邀请业内专家共同探讨民族电影的发展之路。会上发布了《民族电影的文化魅力与中国审美》《电影的译制意义与发展》等主题演讲,深入探讨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周还成立了凉山短剧内容创作基地,并设立了凉山州文化产业影视基金。这是凉山首个影视基金,将在推动影视产业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让民族电影走向世界
本届电影周不仅是电影人的盛事,更是凉山民众的节日。从启幕仪式到星光之夜,各项活动策划亮点纷呈、独具匠心。围绕实施“群山计划”“56个机位计划”“ALL映计划”“特写计划”“即兴计划”“彩蛋计划”六大计划,举办了新生代民族电影产业发展大会、电影展映活动、启幕仪式、星光之夜等八项主体活动。
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充满特色的红色文化,使其成为展示民族电影的理想之地。通过电影周这一平台,不仅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大民族电影译制中心的精典影片,还对后期表现突出的民族电影译制行业进行了表彰。这一切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民族电影不仅仅是对视觉的呈现,更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
随着本届电影周的推进,凉山还正式成立了短剧内容创作基地,并举行了凉山州文化产业影视基金的签约仪式。作为当地首个影视基金,该基金将在凉山进行实地取景、推动影视产业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大签约单位也衔接起电影与旅游的全新合作格局,助力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凉山借助丰富的民族文化载体,推出的民族译制电影也积极推动着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通过各民族电影译制中心的共同努力,送钱出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凉山民族电影周的星光之夜,闪耀的不仅是参展影片的亮点,更是背后为民族文化与电影事业奉献的每位影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将凉山的独特风情通过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给世界。以火把节为背景的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现代化交相辉映,让人们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另一种火光。
在这条光辉的道路上,凉山将秉持“电影+旅游”的精神,不断探索与实践,把民族特色与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凉山这片土地的温情与魅力。通过电影,讲述中国故事,让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更加深入,推动着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新篇章。正如在本届电影周上所展示的那样,电影与旅游的完美融合,必将为凉山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未来的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