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条克三世夜袭阿里乌斯河,塞琉古帝国奠定中亚霸权
安条克三世夜袭阿里乌斯河,塞琉古帝国奠定中亚霸权
阿里乌斯河战役是公元前209年/208年发生在中亚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中亚地区的势力格局,也展现了塞琉古帝国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之间的军事较量。本文将从战役背景、双方动向、兵力构成、战斗过程到战后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战役背景
阿里乌斯河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9年/208年左右,当时塞琉古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塞琉古帝国国王安条克三世已经平定了米底总督莫隆及其兄弟波西斯总督亚历山大的叛乱,征服了阿特罗帕尼斯与亚美尼亚,并迫使帕提亚王阿萨息斯二世投降臣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正处于欧西德莫斯王朝时期。此前,巴克特里亚王国经历了激烈的内战,欧西德莫斯推翻了狄奥多图斯王朝,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然而,这场内战对巴克特里亚的国力造成了严重损伤,到阿里乌斯河战役爆发时,巴克特里亚刚刚结束内战不久,正处于百废待兴、休养生息之际。
地图示意
战前双方动向位置
战前,欧西德莫斯率领军队抵达塔普利亚,并部署一万名骑兵在阿里乌斯河浅滩防守。安条克三世得知消息后,决定放弃围攻,并迅速向阿里乌斯河进发。在第三天晚上,安条克三世亲自率领骑兵、轻装步兵和一万名轻盾兵快速行军,因为他得知巴克特里亚骑兵白天在河岸防守,晚上则撤回附近的城镇。
关于塔普利亚的位置,学者们存在不同看法。斯特拉波记载巴克特里亚确实有名为Tapuria(Touriva)的省区,而托勒密的地理志则提到位于马尔吉亚纳的戈里内城。阿里乌斯河位于阿瑞亚地区,是马尔吉亚那的外围防线。
欧西德莫斯的战前部署引发了一些争议。波利比乌斯记载中欧西德莫斯只在阿里乌斯河边部署了一万名骑兵,这引发了学者们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出于战术考虑,即用骑兵尽可能杀伤安条克的士兵,而不是指望他们完全阻止敌军。事实上,这种部署确实为安条克三世提供了机会,他通过夜间急行军成功渡过阿里乌斯河,瓦解了巴克特里亚前锋骑兵据河而守的优势。
战前双方兵力构成
巴克特里亚方面,欧西德莫斯在阿里乌斯河部署了一万名骑兵。这支骑兵中可能包含不少本地土著骑手,也包括一些希腊裔骑手。塞琉古方面,安条克三世投入战役的先锋部队包括10000名轻盾兵以及数目未知的骑兵与轻装步兵。从后文来看,骑兵中有两支1000人的骑兵卫队——伙伴与先锋,也就是中译本中所述的“那些习惯在自己身边战斗的两千名骑兵”。
塞琉古骑兵形象
战斗过程:有序战无序
战斗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欧西德莫斯的骑兵发现敌军渡河后赶往前线,此时安条克除去骑兵卫队之外的部队还在重组阵型。安条克三世只带先锋与伙伴两支部队合计两千骑兵投入了作战。在战斗中,安条克三世勇冠全军,但当巴克特里亚后续的二三团骑兵赶到后,安条克三世陷入困境。
第二阶段,随着帕纳埃托鲁斯的命令发下,这些部队立刻前往接应支援安条克的骑兵。巴克特里亚的骑兵由于协调困难,很快进入无序追击状态。以无序之军撞上有塞琉古有序的生力军,其结果显而易见。追击的巴克特里亚很快就仓皇逃跑了,随后剩下的骑兵也很快在塞琉古军队的重压面前溃散,并任由敌军追杀,许多士兵被俘虏或者杀死。
aw杂志绘制的阿里乌斯河之战场景
战后影响
从大局看,欧西德莫斯只是输了一场边境河流的保卫战,并未彻底失败。然而,欧西德莫斯战后却撤退到了一座名为扎利亚斯帕的城市。这座城市实际上就是巴克特里亚首都巴克特拉城。这意味着,欧西德莫斯在此战失败后直接放弃了整个马尔吉亚那地区,放弃了守卫重镇“马尔吉亚那的安条克”,放弃了整个巴克特里亚的西方屏障。
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安条克三世的军事才能,也揭示了欧西德莫斯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这场战役改变了中亚地区的势力格局,为塞琉古帝国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作者为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压制用龙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