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催生新就业形态,助力经济增长
平台经济催生新就业形态,助力经济增长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外卖配送到网约车服务,从网络直播到家政服务,平台经济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带来了新的就业形态和模式。然而,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平台经济的崛起与新就业形态的涌现
平台经济是指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供需双方高效对接的经济模式。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3年头部平台企业总营收达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培育340余家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注册量突破6000亿个,服务超45万家企业。
在平台经济的推动下,新就业形态迅速崛起。目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这些新就业形态主要包括外卖骑手、网络主播、代驾司机、快递员等职业群体。与传统就业形式相比,新就业形态具有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时间弹性大、收入方式灵活等特点,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平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平台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平台经济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通过连接海量用户和商家,平台经济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据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8%。其次,平台经济是稳定就业的重要渠道。新就业形态为大量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平台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此外,平台经济还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经济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务院高度重视平台经济发展。2024年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有关工作,强调发展平台经济事关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事关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统筹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消费互联网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强化平台经济领域数据要素供给,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跨境流动,增强平台经济领域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新就业形态带来的挑战
尽管平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由于新就业形态的特殊性,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难以完全适用,导致劳动者权益保障存在诸多难题。
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国法院受理的新就业形态民事纠纷案件数量约42万件。这些案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认定、职业伤害保障、工资支付等方面。例如,有的平台企业通过“连环外包”、诱导劳动者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等方式规避劳动法律法规和用人单位责任,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关系认定的难度。
政策应对与未来展望
面对新就业形态带来的挑战,政府部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2024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家政服务员等职业的报酬支付、工作休息、劳动纠纷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指导。
新规明确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多项权益。例如,提出工作时间达到上限,平台应停止派单;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适用实际工作地最低工资标准;在法定节假日工作应获得加班费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理清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和平台企业在相关劳动权益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更加和谐的用工关系。
未来,随着平台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就业形态将更加多样化。要实现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在鼓励创新和规范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继续支持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发挥其在扩内需、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平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只有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释放平台经济的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平台经济能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