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产量增6.7%,抽检合格率100%:中国奶业重获新生
牛奶产量增6.7%,抽检合格率100%:中国奶业重获新生
2008年,一场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奶业跌入谷底。这场涉及22家乳企、30万受害婴幼儿的食品安全危机,不仅夺走了6个幼小的生命,更让中国奶业失去了70%的市场份额。时任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回忆道:“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奶业一个永远的伤疤,不仅给中国奶业带来了灭顶之灾,更给我国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
从危机到转机:中国奶业的重生之路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痛定思痛,将奶业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确立了“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原则。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奶业全面振兴的目标。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奶业开始了艰难的重建之路。一方面,行业标准大幅提升。据统计,目前我国奶业总体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产业水平,乳品质量安全总体达到世界奶业发达国家水平,乳品加工企业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纷纷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伊利为例,该企业建立了“全产业链质量管理生态圈”,实施“质量领先3210战略”,检测项目总数达1200多项,远超国家标准要求的40多项。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宁夏等奶业主产省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路径正在形成。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奶业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我国奶业“卡脖子”问题。
质量安全:中国奶业的“生命线”
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奶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2023年,全国牛奶产量达到4197万吨,同比增长6.7%。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654家,主营业务收入4621亿元,同比增长2.57%。更重要的是,乳品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达到99.87%。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等主要营养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菌落总数、杂质度和体细胞监测平均值符合国际和欧盟限量标准。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质量安全的不懈追求。据统计,2023年,全国奶牛存栏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6%,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奶牛平均单产9.4吨,较上年增加200千克;规模牧场99%以上配备全混合日粮搅拌车,原料奶生产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在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每天都在进行奶牛干细胞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的研究。近年来,该公司累计培育优秀种公牛超380头,性控冻精生产能力已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累计繁育良种奶牛300万头,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奶业振兴提供着“种源”支撑。
未来展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面对未来,中国奶业正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内蒙古自治区等我国奶业主产省区及我国大型奶企,“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奶业全产业链,正在兴起创新之风,着力破解制约奶业发展的“草源”“种源”“奶源”等问题,为我国奶业振兴不断注入动能。
当前,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宁夏等奶业主产省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路径正在形成。其中,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奶业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我国奶业“卡脖子”问题。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身穿白大褂,操作着精密仪器,潜心钻研乳业课题。伊利集团副总裁韩飞介绍,自2022年获批以来,该中心集聚10余名院士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围绕奶牛育种等内容,累计研发出98项技术成果。其中,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生产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胚胎牛达到年单产14吨牛奶,提高50%。
近年,我国奶业以“智改数转”为主攻方向,从点、链、面三个维度发力,对奶业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向数智化要奶业增长新动能。去年,蒙牛打造的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投产,实现全球奶业最高年度人效比,即100人支撑100万吨年产能,人均效能达到1万吨/年,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奶业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新的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奶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