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差点被炸掉的三门峡大坝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10: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差点被炸掉的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然而,这座寄托着新中国治水梦想的大坝,在建设初期却因设计缺陷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及毛泽东主席“炸掉三门峡大坝”的惊人决定。

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治黄规划中确定的第一期重点项目。然而,大坝建成后,由于设计原因,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在1964年春天,毛泽东听取了陕西省以及水电部关于三门峡的情况后,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吧”。

处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1954年,由毛泽东批准,规划建造三门峡大坝工程。于是,中国政府专门邀请苏联老大哥派专家前来筹划并主持设计。苏联方面派来的是一位名叫伯克夫的技术工人,为了能在中国坐稳“老大哥”交椅,临行前,苏联政府特意为伯克夫破格搞了顶副教授、工程师的帽子戴在头上。于是,伯克夫副教授踏入中国国门后,当仁不让地以“老大哥”的身份率领中国水利界一帮文臣武将,趾高气扬出现在黄河流域考察队伍的最前头。按伯克夫的考察构想,这个黄河第一坝”修在上游的潼关最为合适。此方案一出笼,立即引起了参与考察的中国专家的质疑,据说清华大学水利系年轻教授张光斗等人与伯克夫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据张光斗说,不只是当地土质含沙量高不宜修筑大坝,更重要的是一旦在此地筑坝蓄水,汛期来临,整个关中平原将成泽国,会直接导致八百里秦川陆沉的悲剧。后来“老大哥”也感到在潼关筑坝的艰难与危害,遂决定弃潼关而转赴下游的三门峡修筑。

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三门峡大坝工程由苏联的伯克夫主持设计,大坝代号“360”动工之前的1957年4月,中国政府水利部在北京邀请了70位中国专家、教授参加了设计方案论证会议。其中,清华水利系的张光斗与黄万里这两位30年代自美国学成归国的水利专家均在专家之列。当时主持设计的苏联专家伯克夫与负责这一项目的中国各级官员以及绝大多数专家认为,通过绿化,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能很快生效,上游进入三门峡的泥沙能很快减少,因此可用三门峡的高坝大库全部拦蓄泥沙。大坝蓄水后,经过沉淀变清,然后泄清水来刷深黄河下游的河床,从而把黄河一劳永逸地变成地下河。这一思路导致了三门峡工程规划没有设计泄流排沙的孔洞(后设计,但在施工中又被封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参加论证的70位专家,绝大多数人对在三门峡建坝拦沙于上游,坝下不设排沙孔洞这一方案,或真心或违心或别有用心地表示拥护。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清华教授黄万里和一个大学毕业不久、名叫温善章的小技术员,对大坝工程提出反对意见。黄万里在7天会期中,单枪匹马,舌战群儒,和苏联专家、中国专家展开激烈论战。按黄的说法: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不断向上游发展,到时候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而赞成这种说法的官员、专家,实出于政治阿谀而缺乏起码的科学精神。

于是,三门峡大坝设计方案以多数压倒少数的结果定案。1957年4月13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张光斗因为赞成修坝成了三门峡工程的中方技术负责人。

1961年,三门峡大坝建成,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试运转,总投资9.42亿元人民币,对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建成后的工程虽然给黄河下游防洪安澜和灌溉、发电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但在建造时由于没有考虑排沙这一关键性技术问题,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显。据国家水电部资料显示,1960年工程蓄水,到1962年2月发电时,水库就淤积了15亿吨泥沙;到1964年11月,总计淤积泥沙50亿吨。越三年,库内淤塞泥沙达34亿立方米,几为设计库容的一半。而黄河回水,使潼关河床淤高了4.5米,迫使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水位上升,直接威胁中国西北的经济中心西安的安全。中国最富裕的关中平原,大片土地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使得库区移民上上下下来回反复迁徙,十几万人弄得一贫如洗,疾病缠身,男女老少啼饥号寒,其凄苦悲惨之状,令见者为之泪下,曾代表国务院前往考察的高官大员面对惨况,亦禁不住说:“国家对不起你们”。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不但黄河没有变清,反倒是滚滚泥沙淤塞了三门峡大坝,回水倒灌泾渭河,淹了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干古民族宿愿,又一次在混浊的黄水里化为泡影。

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才沉痛地说出了那句话“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吧”。

为情势所迫,1964年,三门峡不得不进行第一次改建,强行用炸药在坝底炸开了“两洞四管”,以用于泄流排沙;196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建,耗资8000万元,再度在坝底炸开了8个孔洞,进一步增大了泄流排沙的能力。尽管如此,依然留有巨大隐患。2003年8月,渭河一场洪灾,使建成40多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再次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据陕西方面的水利专家说:“今年渭河的水并不大,只相当于渭河5年一遇的洪水。但今年形成的灾害比较大,相当于渭河50年一遇洪水的灾害(其中华县、华阴市遭受了自1556年以来500年最大的灾害,生活水平倒退了10年),这场灾害使陕西全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绝收,成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

继这场洪灾之后,对三门峡水库的“异议”此起彼伏,持续不断。但是三门峡大坝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成了新中国水利建筑史上永远的伤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