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刊文:上海市公共场所全面无烟立法可有效遏制吸烟行为,并产生正向经济收益
《柳叶刀》刊文:上海市公共场所全面无烟立法可有效遏制吸烟行为,并产生正向经济收益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上海公共场所全面无烟立法对吸烟行为和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2017年上海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后,吸烟率显著下降2.2个百分点。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立法,预计可带来相当于GDP 0.04%-0.07%的经济收益。
研究背景与方法
烟草使用是全球可避免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拥有超过3亿吸烟者,另有7亿多人遭受二手烟的危害。尽管中国已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全国层面尚未出台全面的无烟立法。
上海于2017年3月修订控烟条例,实施全面无烟立法,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一些重点室外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并明确处罚措施。这一举措为评估控烟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分析,利用上海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现状开展准自然试验。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涵盖了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健康等方面的信息,选取了2012、2014、2016和2018年四轮调查数据,追踪上海市无烟立法实施前后的吸烟行为变化。研究对象为18岁及以上成年人。
研究发现
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在2017年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政策后,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前吸烟者数量减少约8.4%。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无烟立法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
- 男性群体的吸烟率下降幅度大于女性群体
- 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吸烟率降幅较大
- 未婚人群的吸烟率下降最为显著
- 年轻人群体的戒烟意愿也更强
这些结果表明,无烟立法对特定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在吸烟意识较强、社会支持度较高的人群中,无烟立法的效果更为突出。
表1:上海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对居民吸烟率的影响
宏观经济影响
宏观经济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上海的全面无烟立法,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0.04%至0.07%。该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健康效益提升、医疗费用节省以及人力资本提升。
表2:全国性公共场所无烟立法的宏观经济获益预测(2017-2035)
上海控烟成效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自2010年生效实施以来,先后经两次修订,分别于2017年施行室内全面禁烟和于2022年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同时,全市持续加强控烟监管执法力度,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不断向好,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2010年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4%,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高达98.1%。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7.7个百分点至19.2%,连续13年呈持续下降趋势,提前达到“健康中国 2030”目标。
全市持续深入推进“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发布统一的控烟标识系统,包括禁烟标识和吸烟点标识及引导标识;推出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本市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 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通知》,对室外排队等候区等八类重点场所明确规范要求,加强“室外不随处吸烟”文明健康行为的倡导实践,进一步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无烟环境人人支持,健康城市共建共享。
标准化室外吸烟点标识和引导标识
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实施严格的公共场所无烟立法不仅能显著改善公共健康和空气质量,还有效减少吸烟行为和降低了吸烟率,尤其在男性、教育水平较高、未婚及年轻群体中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产生正向经济收益,实现医疗费用节约和劳动生产力提升。研究成果为评估发展中国家的控烟策略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