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古诗里的竹子:坚韧、清高、谦逊的君子风度
十首古诗里的竹子:坚韧、清高、谦逊的君子风度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它坚韧、清高、谦逊的品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精选十首咏竹古诗,通过赏析这些优美的诗句,展现了竹子在不同诗人笔下的独特韵味,让我们得以领略竹子作为君子之风的丰富内涵。
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新竹
郑燮〔清代〕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绝句
王庭筠〔金朝〕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咏新竹
际智〔清代〕
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笋称新竹,出土尖尖。诗人从这才冒出土面的小小新竹,已然看出了其擎天之志,入云之势,化龙之概。这种想象,以及将想象注入诗行,本身便是一种智能和魄力。
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唐代〕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竹
郑燮〔清代〕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诗歌描写了竹子的气节清高,不与百花争艳争香,也借喻作者自己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题画竹
郑燮〔清代〕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这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郑板桥本人性格的写照。
庭竹
刘禹锡〔唐代〕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这首诗描写出竹子的品质,人亦如竹,诗也像竹,作品句句写竹,其实也句句写人,作者托物寓意,字字珠玑,渗透自我的忧患经历和人格力量。
咏檐前竹
沈约〔南北朝〕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这首美好单纯而寓意不多的咏物诗,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它的清姿,映衬它的风韵,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
咏竹
朱元璋〔明代〕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朱元璋出身贫寒,幼时还入寺为僧,他从普通列兵爬上皇帝高位,没有一种搏击命运的进取精神,何以成功?没有必胜的信念,岂能横扫元庭,席卷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雪竹即是朱元璋之自况。
竹子的韵味和魅力,在诗词中得以永恒。让我们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追求如竹般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