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健康守护神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健康守护神
2021年,中国共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0783例,平均治疗费用46675元,院内死亡率仅为0.3%。这一组来自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最新数据,展现了中国在CEA领域的最新进展。
现状:手术量稳步增长,但地域差异显著
从患者特征来看,接受CEA手术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5.8岁,其中70%合并高血压,32%合并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患者占比高达82%,明显高于发达国家60%左右的比例。这可能与男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的忽视、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在地域分布上,CEA手术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占比最高,达到66.3%,中部地区占比23.3%,西部地区仅占10.4%。这种差异与医疗资源分布密切相关,也反映出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地区发病率不同。
创新:PCAR技术开辟治疗新路径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4年5月,微创脑科学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余波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经皮逆流脑保护颈动脉血运重建术(PCAR)。这一创新技术突破了传统CEA和CAS的局限,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精准度高、卒中风险低等优点。
PCAR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传统手术创伤大、风险高的问题,还克服了TCAR需要颈部切口的局限性,实现了真正的微创化。这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为颈动脉狭窄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挑战:普及率低,公众认知不足
尽管中国在CEA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最突出的是手术普及率低。据统计,2021年中国CEA手术量仅占总人口的0.076‰,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这反映出技术普及程度不够,需要培训更多合格的术者。
此外,公众对颈动脉狭窄和CEA手术的认知度较低,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因缺乏了解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未来展望:推动技术普及,加强人才培养
面对挑战,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 加大对薄弱地区和二级医院的投入,推动技术普及
- 建立主刀医生和手术团队的培训考核制度
- 加强公众科普教育,提高疾病认知度
- 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降低手术风险和成本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在CEA领域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众认知的提高,CEA手术必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成为守护国人健康的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