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6个传统节日一览表:从春节到祭祖节的文化传承
中国26个传统节日一览表:从春节到祭祖节的文化传承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1. 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涵。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即上元节举行,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元宵节是庆祝团圆、祈福和猜灯谜的日子。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吃汤圆、猜灯谜、放烟火等。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一些公园和社区会举办猜灯谜活动,吸引许多人前来参加。
3. 天穿节
“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这是一个人们非常陌生的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 填仓节
“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代流传,提醒人们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至今,一些上年纪市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5. 正月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三令节时,士女泛舟游乐,在水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官同乐。
6. 中和节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制定的,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不动针线,是为了避免伤龙眼。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7. 花朝节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挑菜节”。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全国盛行,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宋代以前,花朝节的高雅习俗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北宋开始,增加了种花、载树、挑菜(摘野菜)祭神等,逐渐扩大到各阶层。
8. 春分节
“春分”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此俗历代相传。“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我们的生存环境。
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北路的日坛,又叫朝日坛,明嘉靖九年圈建,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建于明嘉靖九年,如今已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
每年春分那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为“中国习俗”的玩意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9.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两天,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习俗:吃冷食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10. 清明节
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11. 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1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6月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也是庆祝丰收和祈求健康的节日。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各地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吸引许多观众前来观赛。
14. 夏至节
“夏至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传统节日,吃凉面(过水面)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夏至跟冬至一样自古流传着很多“九九歌”,北京流行的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15. 雨节
“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传说是黄帝诞辰。又说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关公磨刀斩小妖,赴会前要磨刀。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
17. 天贶节
“天贶节”是道家的称呼,起源于宋代,真宗赵恒于某年的六月初六,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定为天贶节,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翻经节”。相传唐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不慎将经书丢落到海中,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皇宫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传向民间,家家户户于此日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民间又称“姑姑节”,每逢六月初六,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16. 分龙节
“分龙节”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节日,此际多雨,传说是五龙分开去自己辖区行云布雨的日子。有趣的是,这个节日的内容与日期都不太统一,多在农历五月二十三。人们或祈雨、或傩舞、或唱戏拜龙王、或龙舟赛、或演习防火,但是,都与雨水有关。分龙节忌挑大小便和簸箕出门,以免旱灾。
18. 观莲节
“观莲节”是中华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宋代已有此节,民间以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诞,是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遍染荷香,流传数代。凡有池塘种荷花的人,用纸作灯,内放蜡烛,点亮后放在水面,任其飘去,表示庆祝。
19. 火把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0.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称为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通常在公历7月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七夕节是为了庆祝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传说,也是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七夕节期间,人们会在晚上赏月、吃巧果、缝制绣品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写情书、挂牵牛星、祈福等。
21.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或鬼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公历8月的农历七月十五举行。中元节是为了祭祀先人和鬼魂,也是纪念佛教中的“盂兰盆节”。中元节期间,人们会烧香、放烟火、祭祀先人等。其中,烧香和祭祀先人是中元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22. 地藏节
“地藏节”是一个宗教节日。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间、天堂、地狱之中,救助苦难。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相传南京的清凉山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
23. 天医节
“天医节”始于宋代,八月初一祭黄帝、岐伯。相传黄帝咨于岐伯,人间始有医书。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用筷子沾墨点于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传说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医治百病。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24. 中秋节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享受家庭团圆的幸福时光。中秋节期间,各地还会举办赏月晚会、诗词朗诵会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寄托着人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的节日。
25. 重阳节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起源于古代对山岳的崇拜和敬老尊贤的传统。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赏菊饮酒、佩戴茱萸等,寓意消灾避祸和祈求长寿健康。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关爱和敬意。
26. 祭祖节
“祭祖节”是谓之“十月朝”的农历十月初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故人们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一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在祭祀时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故称“烧衣节”。后来烧寒衣的习俗有了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把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及相应称呼,这叫“包袱”。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