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读文献】中国古代冶铁史答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11: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读文献】中国古代冶铁史答问

《历史教学问题》--刘善龄

01

中学历史课本为反映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包括由此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曾举我国古代冶铁业史料数则为例。从冶铁技术发展史的角度认识这些史料,有何意义?

教材叙述古代冶铁只用寥寥数语,但所举都是古代冶铁史上的典型事例,如春秋后期出现的生铁冶炼技术,战国的鼓风皮囊,东汉的“水排”等等都曾领先世界。历史教学中若能适当从科技史的角度作些分析、介绍,会有助于中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并且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甚至还能使文、理知识相互沟通。

02

为什么中学历史教材叙述冶铁是从春秋使用铁器开始,不提我国冶铁技术的发明

我国发明冶铁比埃及和欧洲晚,但具体年代前还无法确定。因为出土铁器最早的属于春秋晚期制品,而这时已掌握了比世界各国更先进的生铁冶炼技术。所以不能把它视为冶铁技术开始的时代。

专家们推测,我国冶铁始于西周晚期,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中学教材不提这个问题,看来是考虑了教材的严谨和审慎。

03

生铁冶炼技术和早期的冶铁方法有什么不同?

在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之前,各地的工匠们都是在摄氏一千度左右的炉温下,将矿石熔融成固糊状,然后还原成铁。矿石没有熔化成液态,直接形成了块状铁,所以称“块炼法"。块炼法得到质地琉松,表面多孔的铁块,称“海绵铁",也称熟铁。

我国在春秋时代,把冶铁炉的温度提高到一千二、三百度。矿石化为铁水,从炉子的出铁口直接流出。铁水注入铸范,制成所需的铁器,或者使它冷却,制成备用的铁块。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铁,含有较多的碳,质地脆硬,称为“生铁"。

生铁冶炼工艺和块炼法相比,有很多的好处。块炼法要等炉子冷却后,才能从炉底取出铁块,冶炼生铁直接放出铁水,省去了停炉熄火的时间,能进行连续性的生产,用块炼法矿石的利用率大约在50%左右,冶炼生铁,炉温提高,矿石还原充分,原料的利用率也大幅度的提高,熟铁杂质较多,反复锤锻才能制成铁器,冶炼生铁用铁水直接浇注成型,能够省工省时。

我国在春秋晚期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一千九百年。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对世界冶金史的重大贡献。

04

为什么我国生铁冶炼技术的出现比欧洲早了一千九百年?

我国的冶铁业出现较晚,但后来居上,首先发明了高水平的生铁冶炼技术。这是因为我国冶铸青铜的技术十分悠久,技术精湛,拥有较大规模的工场和较完善的设备。另一方面,冶炼生铁关健在于提高炉温,使炼出的铁熔为液体。欧洲人是在中世纪通过水力鼓风机的发明来解决这个难题的。我国在东汉发明了“水排”。但在这之前,工匠们通过改进人力鼓风设备,就取得了冶炼生铁所需要的炉很。我国早期冶铁炉安置有多个入风管,使用多只皮囊同时鼓风,所以能在水力鼓风设备出现前,就取得了冶炼生铁的成功。在欧洲,十七世纪以前,就取得了冶炼生铁的成功。丰富的经脸,具有独特的创造思维,是我国在这项技术上成为世界领先的奥秘。

05

鼓风技术是冶铁的关键,能否叙述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发展?

风箱是鼓风机的通称。这个词最先见于宋应星《天工开物》,仅指穿街走巷的爆米花人用的那种木制活塞风箱,和东汉杜诗水排推动的风箱全然不同。

秦汉鼓风使用的都是皮囊,因为它很像盛物的奏皮口袋----囊,连接皮囊与炼铁炉的陶质风管和吹用的竹管相似。根据山东滕县宏道院汉代画像石上的复原之后可知,鼓风皮囊呈腰鼓形横置,鼓面为两块圆板,中间布有三个木环,四周敷以皮革。“腰鼓”以四根吊杆悬于屋梁。圆板一头有进气风门,另一头有排气风门。陶质风管将排气门与炼铁炉入风管相联。推动吊杆,皮囊“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将风不断送入高炉。为了加大风量,冶铁炉用几个皮囊同时鼓动,炉上相应有几个入风管。东汉称这种皮囊组为排囊,或排。后人不知“排”的含意,误把它当作一般鼓风皮襄的别称。唐朝冶铁还用皮囊鼓风。王祯元编《农书》时,皮囊已被木扇取代。这是一种矩形木箱,通过箱盖启闭鼓风。后来又出现过一种活门风箱,装有拉杆和一对活门。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的木制活塞风箱是木制风箱中最灵巧的,它的原理和近代鼓风设备差不多。木风箱较皮囊风大,风压高,所以宋元以来,高炉冶铁产生,质量都有提高。

06

什么叫水排?它的发明有何意义?

前面已经说过,东汉时把炼铁炉上的一组皮囊鼓风机简称为排。由于推动鼓风机的动力不同,就有了人排、马排和水排的区别。人排用人力,马排用畜力,水排用水力。马排据说是三国人韩盛创设,“水排”的发明权被记在东汉南阳的太守杜诗名下。

古代不重视科技资料的保存,水排的构造直到元代王祯编《农书》时才有记录。王祯记录的水排有立轮、卧轮两种。立轮式安有竖直的水轮,轮心有一根卧抽与内丙平行,卧轴上有一组拐木,水激竖轮,拐木随之转动。有一种立轮水排用拐木直接打动鼓风皮囊,另一种通过一组机械装置间接带动木制风箱。卧轮式结构较复杂,但更加灵巧。垂直水面的转轴上下各装一个卧轮,下轮是承受水流的水轮,将水力转变成机械力上轮是绳轮,通过绳索带动前侧另一只鼓式小轮,再有小轮牵动风箱。

杜诗水排的构造已无从查考。但不管那一种水排,都有发动机水轮,传动机转轴,拐木等和工作机风箱三部分组成,应当没有疑问。这种结构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发达机器”所下的定义。所以,水排和类似水力机器的出现,在我国手工业史和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

07

中学教材多次谈到冶铁燃料,是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燃料的改进,关系冶铁业的进步。古代的冶铁燃料经历了木炭、煤和焦炭三个阶段。

炭是古代高级燃料,冶铜炼铁所必需。古人称烧炭之山为“黑山”,出铁之山为“红山”赤铁矿呈红色。红山附近必需有黑山方可开采。直到清朝,广东的铁厂还发生过因老林开尽而倒闭的现象。煤比炭耐烧,煤炼铁,大大减少了因缺乏燃料而造成的倒闭现象。

我国用煤炼铁始于何时,目前有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三种说法。中学课本取第一种。

依据河南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发现的原煤和煤饼。但铁生沟出土的生铁含硫量不高,这是用炭的标志。所以也有人认为,西汉尚未用煤炼铁。但无论怎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炼铁的国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时,对这种会燃烧的石头还一无所知,直到十六世纪,欧洲才用煤来炼铁。

宋代炼铁作坊用煤已很普遍。苏轼在徐州做官,为了冶铁曾派人到附近寻找煤矿,事情记在他的诗作《石炭行》中。但用煤炼铁古代一直局限于北方,南方仍以木炭为主。诗人陆游在四川还见到一种可用于冶铸的竹炭。

煤作燃料优点是提高炉温,加快冶炼速度,缺点是含硫童过高,影响铁的质量。明清时,广东福建用木炭炼铁质量上乘,军事家尤其提倡用闽铁制作火器。所以新编教材删去了用煤炼铁“铸成的兵器比较锋利”这一不确切的提法。用煤作燃料的缺点,直到明代创造用烧煤制焦炭之后才得以克服。焦炭炼铁一直沿川到今天。


木炭治练

08

我国古代炼铁炉有那些变化?

我国古代炼铁有高炉、平炉两种。

平炉呈方形,三面建砖墙,俯视象一个池。矿石加工成顺粒预先放入园筒形的坩埚,再把坩埚整齐排列在炉中,经一昼夜矿石就熔成了铁水,既可取出直接浇铸,也可侍冷却后打破坩埚取用凝成圆柱形的生铁块。平炉炼铁虽然方便,但不适宜大规模生产,所以使用更多的还是高炉。

高炉从上面装料,下面鼓风,炉料下降,煤气上升,燃料料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冶炼方法。早期高炉截面有园形和椭园两种,护身呈直筒形。西汉高炉相当宏大。郑州一座西汉椭园高炉,长轴四米,短轴两米七,高约五、六米。炉体容积过大,容易发生爆炸或炉体冻结。东汉以后高炉内径作了适当减小,宋元时期,炉体进一步改革,出现了炉口向上缩小,炉壁上部向内倾斜的园锥形高炉。这种结构,气体分布更加均匀,炉料下降顺利,加速了熔化的过程,也减少了事故的发生。明清高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

坩埚炼铁

09

明清高炉课本举遵化铁厂和广东两处为例,能否对这两条史料作些补充。

明代高炉称大鉴炉(一作大竖炉),遵化铁厂是明代主要冶铁基地,政府军需全取自该厂。明人朱国祯《涌幢然品》,孙恩泽《春明梦余录》都有遵化高炉具体描写:高炉深一丈二尺(合三米八十),每日出铁四次,可连续生产九十天。另据《明会典-遵化铁冶事例》记录高炉每年生产六个月,一炉总计产铁四百八十六吨。


课本有“能装矿砂两千多斤,原文出宋应星《天工开物》,是讲明代炼铁炉的一般情况,并非专指遵化铁厂。

清代广东炼铁材料见于屈大均《广东新语》。原文提到,炉高一丈七尺,鼓身好似瓶形,厚二尺,用灰沙,盐,醋调和筑成,再用巨藤捆束,用铁力紫荆木加以支撑。高炉的鼓风设备运用门扇,是宋元木扇的进一步发展。炉靠山崖建筑,用“机车”将矿石抛掷到炉中。上料用机械设备,也是高炉结构的重大发展。高炉的日产量“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日双钧,……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据此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作日产铁二千六百斤,课本作六千余斤

10

一些图片

遵化铁厂


现代平炉


195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炼铁炉前】2开,钱大昕等作

古代炼铁遗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