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作家笔下那些关于年味的描写,找回童年记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39:3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作家笔下那些关于年味的描写,找回童年记忆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从古至今,许多作家都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过年时的场景和氛围。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过年的热闹和喜庆,也展现了过年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笔下的年味,找回童年记忆中的那份温暖和美好。

1、
要过春节了,人们总是忙碌的。
大人忙着预备过年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小孩忙着准备自己的“杂拌儿、爆竹和其他玩意儿”,
从腊八节到小年,
从小年到除夕,从除夕到元宵,好不热闹!
——老舍

2、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鲁迅《祝福》

3、
年岁越大,欢乐越少。前几年,每逢春节,我还买一挂小鞭炮,叫孙儿或外孙儿,拿到院子里放放,我在屋里听听。
自迁入楼房,连这一点高兴,也没有了。
今年春节,三十晚上,我八点钟就躺下了。
十二点前后,鞭炮声大作,醒了一阵。
欢情已尽,生意全消。
确实应该振作一下了。
——孙犁《记春节》

4、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
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冰心《童年的春节》

5、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
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够。
——梁实秋《北平年景》

6、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
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
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
——丰子恺《过年》

7、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
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
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
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8、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
——老舍《北京的春节》

9、
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香下来的灭了,上面又紧跟着下来许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
我还记得这个。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

10、
记得幼时,自小年之日开始,心灵贤德的母亲便前后张罗,从打扫房屋再到准备食物衣物,年糕,汤圆,豆包等等所有食材都是靠着灵巧的双手制作的,汗洒衣襟,不亦乐乎,那美味,是在商店或者超市买回家的食物不可相媲美的。
每每过年红衣红裤红袜子是一定要穿戴齐整的,年三十晚上父母亲11、会把几张百元大钞塞进我的枕头下面,由于鞭炮声音太响,母亲会吻着我的额头唱起从前的歌谣,哄我入睡。

11、
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
父亲失了他们的威严,祖父更比以前和蔼,孩子们吹口笛,带假面具,玩泥娃娃。
乡下姑娘穿红戴绿,跑三四里路到邻村去看草戏......
有人饿了,就煎年糕来吃,或用现成的材料下一碗面,或到厨房里偷两块冷鸡肉。
——林语堂《庆祝旧历元旦》

12、
年的味道是多样的,不同的人能从中品味到不同的味道。然而年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古代过年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我认为现代人过年应以孝敬父母、增进亲情、缓解压力、延续家风为目的。试问现在有多少人能说出自己家的家风是什么呢?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