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丨孩子久咳不愈,警惕百日咳!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
健康科普丨孩子久咳不愈,警惕百日咳!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
百日咳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鸡鸣样”咳嗽,病程长达2-3个月。近期咳嗽的孩子明显增多,如果孩子出现久咳不愈、咳得喘不上气、满脸通红还呕吐等症状,家长需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百日咳。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症状是“鸡鸣样”咳嗽,其特点是阵发性、吸气性的鸡鸣样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百日咳”之称。
百日咳的临床表现
百日咳潜伏期7~14天,最长21天。典型患者全病程6-8周,分3期。分别为: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
卡他期
卡他期表现为起病时打喷嚏、流涕、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
痉咳期
痉咳期是卡他期未能控制,患者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随多种痛苦表情,其特点是频繁不间断的短咳10余声,吸气时发出一种鸡鸣样高音调的吸气声,随后深长呼气,接着又是一连串阵咳。如此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加剧,直至咳出大量黏稠痰液和呕吐胃内容物而止。此期一般持续2~6周。
恢复期
恢复期一般为1~2周,咳嗽减轻,但遇刺激仍可复发阵咳。
百日咳的传播途径
传染源
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非典型或轻型以及潜伏感染者。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杆菌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但这些人群感染后多数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却是重要的传染来源。从潜伏期末12天到发病6周内均有传染性,以13周最强。
传播途径
患者或潜伏感染者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喷出的飞沫中含有病原菌,病原菌会随飞沫快速传播、易感人群吸入带菌飞沫后被感染。百日在体外生存力弱,间接传播的可能性小。
易感人群
婴儿是高发人群,小于6月龄的婴儿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百日咳的并发症
百日咳的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亦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其中,肺动脉高压可见于少数患儿,严重者可导致猝死。而百日咳脑病主要发生于痉咳期,可表现为惊厥、抽搐、高热、昏迷等,恢复后可能会遗留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怀疑感染百日咳可以做什么检查?
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是否感染百日咳。
- 血常规检查
百日咳患者血常规检查常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可达(20~50)×109/L,少数可达70×109/L以上,以淋巴细胞为主,外周血形态学检查可见裂隙淋巴细胞。
- 细菌培养
鼻咽部分泌物可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但是培养需耗时多日,培养的阳性率在病程不同阶段不一样。
- 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
该方法检测快速,灵敏,发病3周内阳性率高。
- 血清抗体的检测
在未接种疫苗婴幼儿中该方法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接种疫苗人群中诊断价值受疫苗接种影响。该方法主要用于病例的回顾性诊断。
如何治疗百日咳?
一般治疗:保持室内安静和通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各种刺激因素,痉咳严重者可鼻饲,避免误吸;做好气道护理,给予氧疗,预防窒息。
抗生素选择: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新生儿优先推荐),复方磺胺甲噁唑(2个月以下及蚕豆病患者慎用)。国内研究报道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感染,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细菌清除率高,可以考虑用于治疗耐药株感染的 2 月龄以下小婴儿。
对于重症患儿,需呼吸机辅助通气,酌情限液,减轻心肺负担;给予深度镇静,加强气道护理,俯卧位通气,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如何预防百日咳?
● 接种疫苗:国内目前常用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 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有过敏史、惊厥史、患急性病者禁用百日咳菌苗。
●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日常生活遵守咳嗽礼仪,勤洗手。
● 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与患者、疑似患者接触,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 加强营养,增加锻炼:改善营养状态,少量多餐,保证营养充足,鼓励孩子进行适当锻炼,规律生活,增强身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