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0分钟户外活动,科学证实提升幸福感
每天20分钟户外活动,科学证实提升幸福感
“公园20分钟理论”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理论,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发表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研究,每天只需要在户外公园待上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身体状态。这个发现,引发了忙碌的都市人关于城市生活质量与公共空间利用的诸多讨论。
为什么20分钟就能见效?
研究表明,自然环境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同的好处:
获得健康和幸福度:接触更多如公园、林地和海滩等自然环境的人,能获得更好的健康和幸福度。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研究就发现,一周内接触自然环境超过2小时的人无论健康状况还是幸福水平都始终高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大自然的人。
轻松达到一天最低体力活动水平:在北京进行的调查则发现,有逛公园习惯的人,每天在公园里逛一逛,就能达到一天的最低体力活动水平。
释放负面情绪:多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压力水平会明显降低,而且与恐惧、应激、压力等相关的杏仁核也会更不容易被激活。
帮助集中注意力:根据心理学家Kaplan夫妇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在远离日常生活环境,且具有延展性的空间内,做一些符合我们内在动机的活动并获得一些柔和的刺激,有助于我们的注意力恢复。
数据说话:户外活动真的能提升幸福感
运动品牌lululemon发布的《2024年幸福感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居民的幸福感指数为79分,远高于全球平均的66分。77%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对自身幸福感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运动有效提升好状态,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团队运动是高质量社交、创造归属感的有效方式。
科学研究:户外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JAMA子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户外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虽然12周的户外教学未降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但干预可能对基线症状水平较高学生有益处。例如,基线时内化症状高于1个标准差的儿童接受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内化症状减少了0.38个标准差。
现实应用:深圳市民的实践热潮
这个理论在深圳得到了热烈响应。深圳作为“千园之城”,拥有1290个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每到假期,深圳人总爱往山上跑、往公园去,热情拥抱大自然。这个清明节也不例外,梧桐山、大梅沙海滨公园等景点都出现了人山人海的景象。市民许先生表示:“感觉半个深圳的人都来爬山了,山下是堵车,山上是‘堵人’。大家越来越喜欢通过户外活动来锻炼身体,‘散散班味儿’,让身心更健康。”
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
设定固定时间:每天安排一个固定时间段,比如早晨上班前或晚上散步时,专门用于户外活动。
选择合适的地点:不一定非要到大公园,小区绿地、街心花园等都可以。
多样化活动方式:可以是简单的散步、慢跑,也可以是晨练、瑜伽等。
保持轻松心态:不需要刻意追求运动量,关键是享受在自然中的时光。
邀请同伴参与:和家人朋友一起,既能增进感情,也能增加乐趣。
所以,不妨试试每天抽出20分钟去附近的公园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状态。这个简单的习惯,或许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