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出货量暴跌90%,相机行业开启转型之路
数码相机出货量暴跌90%,相机行业开启转型之路
相机行业经历了从胶片到数码的革命性转变,如今又面临着智能手机的严峻挑战。各大相机品牌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未来相机行业又将走向何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相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机发展的辉煌历程
从技术活走向千家万户
世界上最早的相机诞生于二百年前,但那时拍照操作复杂,使用闪光灯还需烧镁粉,存在火灾风险。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以柯尼卡为代表的日企量产能自动对焦、操作简单的 “傻瓜相机”,相机才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傻瓜相机大大降低拍照门槛,让摄影成为时尚,据柯达统计,2000 年全世界诞生 850 亿张胶片照片 。
数码相机的崛起与胶卷机的衰落
1975 年柯达研发出首台数码相机,不过因早期像素低、需连电视看照片,未受柯达重视。但富士、佳能、尼康等品牌积极投入研发。2000 年后,数码相机像素提升至五六百万,价格跳水,加之家用电脑普及,存储方便,可随时删除不满意照片,优势尽显。同时,数码相机时尚小巧,如三星推出的五颜六色卡片机,深受年轻人喜爱。2002 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首次超越胶卷机,2010 年数码相机出货量超 1.2 亿台 。
柯达研发出首台数码相机
手机冲击下的行业危机
手机拍照功能的迅猛发展
1990 年代末手机企业开始探索拍照功能,2000 年夏普推出首款带摄像头手机,像素仅 11 万。但科技发展迅速,2006 年三星发布千万级像素拍照手机,2011 年后千万像素手机遍地开花,手机拍照质量逐渐媲美甚至超越卡片机。手机厂商不断提升像素,后又在摄像头、传感器、算法和芯片上发力,展开激烈竞争 。
相机行业的大崩盘
2011 年起数码相机出货量持续下降,短短三年暴跌 6000 万台。2017 年数码相机全球出货量仅剩 2500 万台,尼康亏损 71 亿日元。此后尼康、佳能等企业关闭多地相机工厂,2021 年全世界数码相机出货量仅 800 多万台,佳能宣布结束旗舰数码单反相机研发与生产 。
佳能董事长兼CEO御手洗富士夫和EOS 1D X Mark III单反相机
相机企业的转型探索
佳能:加码办公业务
佳能作为曾经的单反老大,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发明日本首台复印机,手握大量打印机专利。相机业务下滑后,顺势加码打印机等办公室业务,2021 年近 2000 亿人民币的收入中,一半以上来自此项业务 。
奥林巴斯:深耕医疗器械
奥林巴斯本就以显微镜起家,50 年代研发过内窥镜。相机业务下滑后,扶正医疗器械生产这一副业,2019 年后转手显微镜和相机业务,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内窥镜制造商,每年此项业务收入达 200 亿人民币 。
富士:疯狂跨界发展
富士胶卷面对数码风潮积极转型,不仅投身数码相机研发,还跨界多个领域。利用胶片明胶抗氧化技术涉足医美,成立护肤品牌艾诗缇;生产平板电视用到的光学膜,涉足 x 光诊断系统、内窥镜领域,甚至做起基因药物和疫苗,疫情期间靠疫苗业务盈利颇丰 。
相机行业的未来展望
小众化与细分化趋势
相机行业虽受重创,但不会彻底消失。未来市场将走向小众化、细分化。追求摄影质感的从业者、发烧友会选择高端机和无人机;媒体人和普通摄影爱好者可考虑轻便的微单,2021 年微单销量已超单反;喜欢老照片质感的人,拍立得是不错选择 。
情怀与技术的碰撞
相机因操作更具仪式感,照片可能会因曝光不足而略显暗淡,或是因相机抖动而有些模糊,但这些所谓的 “瑕疵”,却成为了照片独特魅力的一部分,承载着拍摄时的情绪与故事。在效率至上、便捷与社交需求主导的当下,胶卷相机逐渐被边缘化。
数码技术如汹涌浪潮,以其即时成像、海量存储、便捷后期处理等优势,迅速占据了摄影市场的主流。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快速记录生活片段,并在瞬间分享至世界各地的社交平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胶卷相机所代表的情怀,更多时候只能成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一抹调剂。
胶卷相机
相机行业的兴衰,无疑是技术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曾经辉煌一时的胶卷相机企业,若不想被时代的洪流淹没,积极转型是唯一的出路。它们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深度挖掘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比如,结合现代科技推出兼具复古外观与数码功能的相机,满足摄影爱好者对情怀与便捷性的双重追求;或是利用自身在光学领域的深厚积累,投身于高端摄影设备的研发,为专业摄影师提供更优质的创作工具。
文章来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