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产后康复的重点——内脏位置归位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4: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产后康复的重点——内脏位置归位

产后整体康复中,内脏位置调整为何如此重要?这涉及到产后康复的核心逻辑。孕产对女性身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从内到外的整体结构变化。

产后,人体脏器能够有序复位,主要依赖于体腔内“膜”所形成的结构。例如,腹膜覆盖着大部分腹腔内的器官,它分泌的黏液能够润滑脏器表面,减少摩擦,同时起到分隔和相对固定器官的作用。这些连接的腹膜确保了腹部内脏器官在产前、产后都能进行正常的微活动。

当腹膜和筋膜保持稳定,它们能够维持各个脏器之间的正常间距,从而确保身体的盆、膈、腹三腔形成一个密封的真空空间,保证并固定了它们之间的位置不互相干扰。因此,在产后整体康复中,调整内脏位置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产后内脏下垂的原因

产后内脏下垂是许多新妈妈面临的一大挑战。通过观察相关图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内脏下垂带来的力学变化。

以下是导致产后内脏下垂的几个主要原因:

  • 子宫增大
    孕期子宫会显著增大,从原始位置上升,压迫腹腔,进一步挤压膈肌和胸腔,导致脏器容积减小。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子宫本身,还导致子宫向前倾斜,压迫膀胱,从而对整个脏器的位置产生显著影响。

  • 胃肠道变化
    子宫的增大和上升会压迫胃肠道,使肠道位置上升。这种改变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可能导致胃上移,食管受到压迫,胃的容积减小,表现为食欲下降和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

  • 肝脏位置改变
    孕期肝脏可能出现下移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胸廓不能完全打开,导致膈肌运动受限,肝脏随之下移。肝脏的正常运动是向外和向后,但位置改变后,肝脏可能受到激素和血流变化的影响,尤其是门静脉(肝脏70%血液的来源)的血流改变。

  • 肾脏位置变化
    随着腹部体积的变化,肾脏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进而影响肾脏的运动。

  • 肺部影响
    子宫的增大和腹腔的压迫,再加上胸廓上段的不完全打开,可能导致肺部出现肋骨外翻、呼吸短而浅等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内脏下垂对整个呼吸系统的影响。

内脏位置变化的影响

内脏位置的变化不仅影响生理功能,还直接反映在体态上。孕期及产后,脊柱、胸廓和内脏位置的改变可能导致头前伸、含胸驼背、胸部下垂、假胯宽、骨盆前倾或后倾、骨盆变宽等一系列体态问题。此外,臀部塌陷、腹部突出、腹直肌分离、高低肩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外在体型的改变与内脏位置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内脏下垂往往会导致体型的进一步改变。

内脏位置的变动也带来功能的显著变化。例如,子宫的增大压迫膀胱,导致膀胱容积减小,出现尿急、尿频等症状。肾脏因位置移动可能导致功能受损,子宫上升挤压肺部,使呼吸变得短而浅。胃肠道受到压迫,胃排空变慢,可能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从而影响食欲和饮食习惯。

筋膜的改变,无论是小肠系膜、脊柱筋膜,还是腹壁和腰部筋膜,都会因内脏位置的变动而受到影响。筋膜在全身呈网状分布,一处改变往往牵动全身。这种筋膜张力的改变不仅影响本体感觉,还对外在体型有很大影响。

内脏位置变化及筋膜张力的改变,往往导致慢性疼痛的产生。这种疼痛主要体现在脊柱、肩颈、腰髋等部位,甚至影响下肢的生物力学,导致膝关节和踝关节问题。此外,激素水平的变化、神经调控的误差等因素也加剧了慢性疼痛。

情绪与内脏位置变化及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一方面,副交感神经的变化可能影响情绪;另一方面,内脏功能下降导致的激素不平衡也可能影响情绪。孕期及产后激素的剧烈变化,加上家庭、社会的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担忧等情绪问题。

从内脏位置变化到外在体型的改变,再到筋膜张力的变动、慢性疼痛的产生,直至情绪的影响,这一系列变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产后康复,促进新妈妈身心的全面恢复。

正常的内脏位置及其功能

在讨论内脏位置及其恢复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内脏在正常情况下应有的状态,进而探讨如何从不正常的状态回归至正常。

胸腔内的主要脏器是肺和纵隔。肺位于胸廓内,分为多个肺叶,负责呼吸功能。在呼吸过程中,肌肉组织会促使胸廓上提并向外打开,同时膈肌下降,使肺部体积增大,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肋弓向下向内收缩,膈肌上升,确保呼吸的完整循环。这种协调的呼吸运动是肺脏正常位置和功能的体现。

腹腔内包含众多重要脏器,如肝脏、胆囊、小肠、大肠、胃等,以及淋巴和血管系统。在怀孕期间,随着子宫的逐渐增大,其他腹腔脏器需要为其腾出空间。这种变化是生理性的,旨在保护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然而,脏器的移位也会对内脏筋膜产生牵拉,这是孕期常见的现象。

盆腔内的主要脏器包括子宫、膀胱和直肠。随着子宫的增大,它不仅需要腹腔和胸腔脏器的让路,同时也会直接压迫到膀胱和直肠。这种压迫可能导致产妇出现尿频、尿急以及便秘问题。在分娩后,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需要通过恢复脏器的位置来改善其功能,从而恢复正常生活。

了解正常内脏的位置及其功能是进行产后恢复的基础。通过适当的锻炼和调理,可以帮助内脏恢复到正常位置,改善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回归内脏原位?

要使内脏回归其正常位置,我们首先需要关注三个关键方面:脊柱的生理曲度、胸腔的打开以及腹内压的建立。

纠正脊柱生理曲度

观察图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正常的中立位状态下,脊柱呈现其自然的生理曲度。然而,当出现头前伸、骨盆后倾和腰椎后凸时,体态就会显得含胸驼背,影响内脏的排列。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正确的姿势练习来纠正这些不良体态,使脊柱回归其正常位置。

打开胸腔

在圆肩驼背的情况下,胸腔的上段往往无法充分打开,导致呼吸受限。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需要通过呼吸练习来拓宽胸廓,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要确保胸廓的360度打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呼吸效率,还有助于内脏的排列和功能的恢复。

建立腹内压

呼吸是建立腹内压的关键环节。通过正确的呼吸模式,我们可以利用膈肌、腹横肌和多裂肌等肌肉群来稳定腹腔和脊柱。在吸气阶段,膈肌下降,胸廓和腹部360度打开;在呼气阶段,膈肌上提,腹部和胸廓恢复收缩。这种呼吸模式有助于增强腹内压,从而改善内脏下垂和功能改变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膈肌和盆底肌的联动关系。当膈肌下降时,盆底肌也会自然下降,有助于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和排尿。当盆底肌收缩时,膈肌也会自然上升,这种相互交互的关系有助于保持大小便的正常排放和避免尿失禁。

为了恢复膈肌和盆底肌的联动关系,我们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持胸廓的充分打开,避免肋骨外翻,以确保呼吸的顺畅和内脏的排列。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骨盆的稳定性和盆底肌的紧张度,以确保膈肌和盆底肌的协同工作。

总之,要使内脏回归其正常位置,我们需要通过纠正脊柱生理曲度、打开胸腔和建立腹内压等方法来改善体态和呼吸模式。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膈肌和盆底肌的联动关系,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确保内脏的健康和功能的恢复。

腹部激活训练

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腹部激活训练中的关键一环——腹壁筋膜张力的释放。

当我们谈及腹部整体打开时,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的功能可能会下降,为了维持身体的稳定性,大脑会保护性地收缩筋膜。这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腹部紧绷或硬实。腹部的筋膜主要由腹直肌、腹横肌、腹内外斜肌等构成,我们将通过两种手法来帮助大家释放这种张力:筋膜刀手法和手法治疗。

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核心激活训练,这更偏向于呼吸治疗的范畴。这里介绍的DNS呼吸,源于婴儿的自然呼吸模式,是仰卧位下一种非常有效的呼吸方式。在屈髋屈膝90度的姿势下,保持轻微的外旋或中立位,双脚可以抬起或支撑。吸气时,感觉下腹或腹股沟区域扩张,整个腹腔仿佛被打开;呼气时,保持腹部的张力,同时做到整体的收缩,包括腹部、胸廓和盆底。

通过DNS呼吸,我们不仅可以激活腹壁,还能增强对脊柱、盆底和膈肌的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呼吸不仅有助于维持脊柱的平衡、胸廓的正常运动以及膈肌的功能,还有助于建立腹内压和盆底肌的参与。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呼吸方式实现了从内向外对脊柱施加压力,与传统的从外向内施加压力的治疗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是产后恢复、中老年内脏下垂还是腹型肥胖导致的内脏下垂,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逻辑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本期课程中,你将学到理论+实操结合的产后整体康复,从多维度考虑,打造整体康复思维;纠正身体结构的改变,内脏下垂、肋骨外翻、建立腹内压、神经控制等多维度思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