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黄鳝配山泉,南江黄鳝面成三省美食名片
野生黄鳝配山泉,南江黄鳝面成三省美食名片
在湘北幕阜山下石桨河畔,有一种美食经久不衰,让人魂牵梦绕——南江的黄鳝面。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传承,被誉为“舌尖上的云朵”。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美食承载着世代相传的记忆,诉说着风土人情的无穷韵味。南江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那时的南江凭借幕阜山的独特魅力和独有的伏义文化,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小有名气。然而,真正让南江黄鳝面名声大噪的是,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有回下江南时,偶尔吃到又嫩又香的黄鳝肉,滑润可口,便问下人这是什么肉,下人挖空心思,讨好乾隆皇帝,便回答说“游龙戏金线”,于是,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自此以后,黄鳝就可朝贡进入皇宫,其身价陡增。从此以后名声大噪,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并被誉为“鱼中上品”。
在烹饪黄鳝面之前,首先,要挑选新鲜的野生黄鳝,然后挑选加入地方上独特优质的几种配料,为这道美食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例如:雚香,野生芹菜,香菜,小茴香,姜,葱,蒜,薄荷,紫苏,辣椒等,每一种配料都有它独特的香气和味道,它们在锅中与黄鳝共舞,激发出令人垂涎的香气。
山泉水煮黄鳝面,须精心挑选真正的野生黄鳝、及地方地头里的香料,这样烹煮出来的黄鳝面和汤汁,才鲜嫩滑润,美味浓汁。
烹饪黄鳝面,有几道程序,一,材料须精挑细选。二,烹饪厨艺,须火喉掌控。三,配料量的搭配和下锅烹煮的时间。四,最为重要的就是鳝鱼的血液,是这道美食中的精髓所在。如把握好了以上几点,就能成就一道独特的美食。其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字:鲜、香、嫩。
鲜——鲜香滑嫩,肉嫩味鲜。黄鳝面充分保留了原料、原汁、原味,每一口都仿佛在品尝大自然的馈赠,让人回味无穷。
香——浓郁香飘,美味嫩滑。汇聚了当地香料与黄鳝血液精华,营养价值非常高,高达50%以上,同时富含面食、植物药效、泉水化合物以及磷、钾、钙、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鱼中鳝品”,是食客们的理想佳肴。
嫩——嫩而不腻,口感香醇。经过厨师挑选的材料,经多次清洗,厨师的精心烹饪,烹饪出的黄鳝面汤汁枣红、色香味浓,未出锅就散发着诱人的浓香四溢。鳝鱼无论是煎、炒、烹、煮还是炖汤,都能保持其原有的口感和美味,令人赞不绝口。其烹饪工序,目前,被入选为天岳幕阜山下平江县南江镇“黄鳝面节”。
据悉,“黄鳝面”由来已久,是天岳幕阜山下南江镇人舌尖上的美食极品,有着悠久而美丽的传说。根据网络资源显示:大明末年,李自成部刘体纯在天岳幕阜山下张师山扎寨,第一餐饭就赐部下每人一碗鳝鱼面,吃得士兵不亦乐乎。宋朝大学士黄庭坚从通城入幕阜,在农家吃了一碗鳝鱼面,诗兴大发,挥毫写曰:“鱼中善品味非常,竟是餐中最美汤。不入洞天难品试,人间能有几回尝。”
据相关网站信息显示,还有更深远的传说呢!传说远古时期,伏羲、神龙、女娲三兄妹曾明确分工,伏羲造神,也包括造龙,神农造兽,女娲造人。伏羲造出的神和龙,体壮力大,飞腾活跃,神农造出的飞禽走兽也是膘肥体壮。惟有女娲用自己的精血拌草木灰造出的人,体质潺虚,弱不禁风。人类的繁衍受阻,女娲心急如焚。伏羲得知这一情况,便召集神农、女娲商议,如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神农说:“此事不难,龙是世间巨物,兴则可以腾云驾雾,伏之可以藏于微波之中,何不以龙之精血,健人之体魄?”伏羲大喜,便造小龙若干,置于田野泥土之中,由于长期在天岳幕阜山的泥土中摩擦,小龙身上的鳞片与双角尽失,人们始敢捕食。而龙贵在血浆,所以天岳幕阜山下南江镇人做鳝鱼面一定要取鳝鱼血,用面条伴煮,其味非常。自此,虚弱的人群,吃了鳝鱼面之后,体质增强,繁荣于世。从此天岳幕阜山下南江镇的鳝鱼面便名扬四海。
如今南江镇的黄鳝面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南江镇的文化符号和金字招牌。在南江镇,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烹饪这道美食,这门技艺已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去年五月,好友毛翠南老师夫妇的相邀来到他的家乡南江镇石桨村,漫步在石桨村,古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而深入其中,一股醇厚的黄鳝,薄荷、紫苏、姜、葱、茴香等扑鼻而来。毛老师在厨房里穿梭忙碌着为我们烹饪黄鳝面。毛夫人兰香在打下手选、洗、薄荷、紫苏、茴香、姜、辣椒、蒜等,每一样佐料都精选得细致入微……
烹饪黄鳝面加入山泉水和佐料,烹饪出来的汤汁浓稠香满滑润,鲜美香嫩,汤汁中的鳝鱼味与佐料味浑然一体,品尝一口则余味无穷。鳝鱼与面条相煮,面条决不喧宾夺主,而是竭力辅佐,鳝鱼则以鲜、香、嫩卓然而立,让人闻一闻都欲罢不能。
黄鳝面,已是南江人固有的味道,是欲忘不能的乡愁,是见证知己的尤物,是荡气回肠的醇香。南江人利用自家的山田资源,每到三月就开始下田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到田里去抓和诱捕黄鳝。然后烹饪出一道品质优良味美香甜的黄鳝面,招待自己的亲朋好友,就能美美的品上一顿农家自烹的美味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