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腹痛到追悼会: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55:3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腹痛到追悼会: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

陈毅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1972年1月6日,这位卓越的军事家、外交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本文将为您讲述陈毅元帅晚年的病情、治疗过程以及追悼会的感人场景。

1970年7月,外交生涯已经结束的陈毅,在石家庄铁路工厂劳动。有一天,陈毅在上班的时候,隐隐感觉到腹部有点疼痛,没过多久,这种疼痛越来越剧烈。陈毅连忙放下自己手中的东西,一路小跑到工厂医院。工厂里的医生非常重视陈毅的病情,看见陈毅满头大汗,面色苍白,便立刻给开了止痛药。但是药物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吃完药后依旧很疼,并且这种疼痛一天比一天严重。

8月,陈毅突然接到通知,去庐山参加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二话不说,忍着剧痛去参加会议。会议结束之后,陈毅继续回到石家庄,此时,腹痛越来越严重,止痛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每天晚上,陈毅被病痛折磨得无法入睡,一会儿坐起来,一会儿坐下,妻子张茜看着丈夫被腹痛折磨得无法入睡,非常心疼,便催陈毅去看医生。

1970年10月26日,陈毅住进了解放军301医院,这次住院对陈毅的病情并没有起到什么帮助,很快,陈毅就出院了。1971年1月16日,陈毅再次住院,此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当时,在张茜给陈毅的妹妹陈重坤的信中写道:

从他上次出院之日起,他就不断地闹头晕、牙痛、肚子痛、腹泻……,到了1月16日早晨,我看他气色不好,就下决心送他到“三〇一”,要求他住院,以便观察病情。

到了医院之后,外科主任检查发现他的腹部右侧有一个很大的硬块,按上去痛的地方很明显,经诊断是“亚急性阑尾炎”,必须立即开刀。17日下午五点,周恩来批准医院为陈毅做阑尾炎切除手术,并且派自己的保健医生卞志强去医院照看。

下午六点十五分,陈毅进入了手术室,但是没过多久,原本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手术的手术室,突然开始慌乱起来,手术室的门一次又一次被推开,医生和护士进进出出,大包小包的医疗器械、鲜血浆瓶被带进手术室。在手术室外等候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妙。

手术室内,医生围在陈毅身边,打开陈毅的腹腔后,他们被惊呆了:腹腔右侧的阑尾是好的,没有任何异常,但是在阑尾上方,靠近肝脏处有一个隆起的大包,挤占了原本应该属于结肠的位置。经验丰富的医生,很快就判断出大包是结肠癌肿瘤,紧紧卡住了结肠。此时癌细胞已经有局部淋巴转移,影响到了旁边的肝脏,必须立马进行结肠癌切除手术。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阑尾切除手术,突然间变成了结肠癌切除手术,手术方案要改、血浆要备好、手术器械要增加、药品要补充,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准备,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在场的医生和护士措手不及。而此时,躺在病床上的陈毅,腹腔已经打开,医生必须尽快拿出新的手术方案,不能够有任何延迟。

紧张的准备之后,手术继续进行。由于肿瘤部分比较靠近肝脏,第一次的手术切口有点偏,只能再横切一刀形成丁字形,让结肠癌肿瘤部位全部暴露在外面,随后手术顺利结束。目睹了手术全部过程的卞志强向周恩来做了报告。周恩来知道后,当即下了指示

立即告诉301医院领导,组织全力抢救,如需要哪个医院的医生,就立即去请,就说是我的意见。

昔日好友患上了癌症,周恩来非常担心,他找到医学专家吴恒兴,吴恒兴早年在英国从事医务工作的吴恒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放弃了在英国月薪1000多英镑的工作。当时他也是我国唯一一个镭放射医院院长。周恩来在说明陈毅的病情之后,问是否可以到吴恒兴的医院治疗。听到总理这么说,吴恒兴立刻答应:“可以!我们医院虽然住院条件差,但是治疗条件好,可以采取门诊治疗,我亲自为陈总做。”

此后,陈毅一边在301医院接受治疗,一边在吴恒兴的日坛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每周做6次,每次都是吴恒兴掌握时间和剂量。吴恒兴知道陈毅早年在法国留过学,而自己也精通法语和英语,有时候会和陈毅用法语交流。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陈毅不管多痛,陈毅都在靠自己的毅力去忍受,没有哼过一声,积极地配合治疗。

后来,经过连续性的放射治疗,陈毅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陈毅终究没有抗争过癌症。

1971年10月24日上午,这天,人民大会堂召开老同志座谈会,陈毅便早早让工作人员为他备车,身边的秘书看着日渐消瘦的陈毅,非常心疼,就劝陈毅说最近化疗反应大,让他歇着。但是陈毅摇摇头,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去参加。座谈会上,陈毅做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发言,讲着讲着,鼻腔里有一股带咸味的热辣辣的东西往外流,只见陈毅面色苍白,一股鲜血从他的鼻腔里涌了出来。

座谈会暂时中断,陈毅被紧急送往医院,也就是这次,陈毅再也没有离开过病床。1971年11月,陈毅身体状况愈发不好,进食也出现了困难,体质也下降了许多,看着陈毅日益严重的病情,周恩来当即决定将陈毅转往北京日坛医院住院治疗。

12月3日,陈毅做了胃肠短路吻合手术,这次手术非常成功,做完手术后,胃部的饱胀不适已经消失。但是,由于体内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吴恒兴知道,胃肠吻合手术只能暂时缓解身体不适,癌细胞已经无能为力。

手术几天之后,陈毅终于可以进食了。一天清晨,天刚刚亮,陈毅对着陪在自己身边的女儿珊珊说我要吃面条。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珊珊听到父亲这么说,想到父亲这么多天来吃东西都没有滋味,父亲突然提出要吃面,以为是一个好征兆,立刻回答说:“爸爸您等会,我马上就端来!”

看见女儿端着一碗面向自己走来,陈毅满脸欣喜,尽管此时的陈毅吞咽比较困难,但是女儿珊珊一根一根喂,他还吃下了好几根,吃到面条的陈毅心里非常开心。当天医生查房时,陈毅开心地对医生说:“今天是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早上我吃了面条。争取到了年底我下床走一走!”

在场的人听到这句话之后,都为之动容,这时珊珊才明白,原来父亲是因为毛主席过生日才吃面条。更让珊珊难过的是,父亲已经卧床两个多月,病房里没有日历,也没有人提醒他,但是他知道今天就是12月26日的,说明父亲心里一直在计算着。但是,陈毅不知道的是,那天其实是12月24日。

尽管陈毅可以进食了,但是因为吃得比较少,不能提供给身体足够的能量,还因为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在他体内严重扩散,身上开始鼓起了一个又一个小包,因为疼痛,陈毅脸色苍白,额头直冒冷汗,但他会咬紧牙关,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吴恒兴看着非常心疼,他让陈老总疼的时候哼出来,或许那样会好受点。但是陈毅不但摇摇头,还露出一个微笑,示意大家不要担心。

一天,吴恒兴看着陈毅枕边有一个收音机,便问陈毅:“陈老总,躺着一定很闷气,要不要听听音乐,我家有电唱机,还有唱片!”陈毅听到吴恒兴这么说,非常开心:

不知道有没有贝多芬的唱片,很想听《命运交响曲》。以前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为了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就算不吃饭也要去买张巴黎大剧院的票,然后所有的烦恼就都忘记了。

听到陈毅想听音乐,吴恒兴心里很开心,他希望通过音乐能够分散陈毅的注意力,减轻痛苦。于是吴恒兴立刻回到家里找唱片,但是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贝多芬的,吴恒兴的妻子看到丈夫因为找不到贝多芬的唱片非常着急,才想起来这些唱片早就没了,于是他们决定向好友求助,好友把贝多芬的唱片全部给了吴恒兴,拿到唱片的吴恒兴开心地抱着唱片回到了医院。

但是,当吴恒兴走进病房时,陈毅却已经昏迷不醒,面色青紫,医生正在抢救。紧张的抢救之后,陈毅终于清醒过来,等他恢复意识之后说,我刚才听到了贝多芬的乐曲,曲调优美激昂,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是我的外国朋友给了我这样的享受,我很感激他。站在病床前的吴恒兴用非常轻快的语气说要不要再放上一两段贝多芬的乐曲,陈毅听到后说可以。躺在病床上的陈毅,一边欣赏着英雄交响曲,一边轻轻地在床沿上打着节拍,音乐让他暂时忘记了病痛。

1972年1月6日23时55分,陈毅去世了。在去世前几天,陈毅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一天,陈毅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嘴里说着一些话,妻子张茜凑近他才听到断断续续几个词:“红军……毛主席……路线斗争,坚持原则……”1月4日,此时的陈毅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的状态,身体也极度虚弱,妻子张茜和女儿守在陈毅身边,昏迷中的陈毅又慢慢清醒了过来,女儿珊珊看到父亲有话想说,急忙把耳朵伸到父亲嘴边,这次,终于听明白了父亲说的是什么:“……一直向前,战胜敌人……”这是陈毅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直到去世前,陈毅再也没说过一句话。这位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大将军,直到去世前心里依旧想着祖国。

在八宝山举行葬礼

1月10日15时,陈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这天中午,本该午休的毛泽东却难以入眠,过了一会儿,他对张玉凤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当时正好是中午一点半,张玉凤听到毛主席的决定后,赶紧通知调车,此时,毛泽东身上还穿着睡衣,下身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毛裤,张玉凤和护士吴旭君急忙拿出毛泽东平时出门穿的灰色“毛氏”服装,要给毛泽东换,毛泽东却挥挥手说:“不要换了,我套在睡袍外面就可以了。”

在门外迎接毛泽东的周恩来,看着毛泽东的步子有些缓慢,知道长期的操劳让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是陈毅的去世,也让毛泽东万般怀念,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时候,是他辅佐自己,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毅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在各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此外,他还喜欢帮助人修改诗,陈毅也非常爱写诗,毛泽东不仅帮陈毅改过诗,还写信给陈毅与他论诗,这也是其他人很少享受过的待遇。这次来参加陈毅的葬礼,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席悼念活动,并且完整地参加了悼念会,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是独此一例,参加完陈毅的葬礼之后不久,毛泽东的身体状况也发生了“急速变化”。

下午三点,追悼会开始周恩来站在陈毅遗像前,沉痛、缓慢地念着悼词,不足600字的悼词,周恩来哽咽两次,几乎读不下去。的确,陈毅于周恩来而言,与众不同,可以说他们是生死之交,他们的友谊跨越了半个世纪。

相识于塞纳河畔,因为共同的理想而走在了一起,一起领导南昌起义。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毅将周恩来视为自己的老师,当周恩来把外交部交给陈毅之后,陈毅多次向周恩来请教如何进行外交工作,当时,周恩来用“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八个字赠给陈毅,而陈毅也没有让周恩来失望,在外交上开创着属于自己的时代。

离开工作之后,陈毅将周恩来视为自己的兄长,对周恩来非常尊敬,而周恩来也将陈毅视为自己的弟弟,对陈毅十分关心,帮助陈毅夫妻解决二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矛盾。陈毅生病之后,周恩来亲自批示将陈毅转到北京日坛医院,亲自批准为陈毅做胃肠短路手术。后来,又多次到病房探望,密切关注着陈毅。

周恩来也非常喜欢陈毅的诗,他曾经鼓励陈毅的几个孩子向他们的父亲学习,为革命事业能文能武。1959年,周恩来和陈毅陪同阿富汗的外宾在密云水库视察,当时,陈毅即兴写了一首诗:

嘉宾莅止,泛舟同欢。和平友谊,举世所瞻。长城在望,绿水连天。密云密云,气象万千。润我京华,福利无边。

当场,周恩来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1961年,陈毅陪同周恩来再次访问缅甸。宴会上,周恩来邀请陈毅朗诵在1957年写的《赠缅甸友人》,当时,陈毅推辞说忘记了这首诗,周恩来听完后,立刻高声朗读起来: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

但是这位曾经在战场和后来的外交工作中创造出许多奇迹的战友,这位豁达、乐观、积极配合治疗的战友,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终究没能创造出奇迹,离开了人世。当年的英雄豪气似乎还回荡在耳边,但现在,周恩来却要为自己的老战友念悼词,让人如何不痛心?

周恩来继续念着悼词,周围的人也在怀念着陈毅,从此,我党、我国、我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