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35:西部中心城市的崛起之路
成都2035:西部中心城市的崛起之路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份历时数年编制的规划,为成都未来15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将如何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份规划给出了答案。
明确城市定位,提升西部发展能级
《规划》明确了成都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建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成都将建设成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定位,体现了国家对成都的期望和重托。
划定三条控制线,守护城市生态本底
《规划》科学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将不低于453.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16.64万亩。同时,成都将构建“两山、两网、三环”的生态格局,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超过5000米海拔高差形成的多元自然地貌和生物多样性。
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网络化城镇体系
《规划》提出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心”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指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区,“三轴”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这种布局将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强化核心功能,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
《规划》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在西部经济中心建设方面,成都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将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在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方面,将构建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方面,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创新“公园+”模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规划》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创新“公园+”布局模式。成都将建立蓝绿交融的全域公园体系和三级绿道网络,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构建15分钟生活圈。同时,成都将打造未来公园社区,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系统,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城市精明增长
《规划》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精明增长。成都将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差异化开展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区域改造。同时,成都将加强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分层利用,围绕轨道站点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区域协同发展,共建西部经济高地
《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都将立足成都都市圈,整体谋划极核城市功能,发挥在省域“五区共兴”发展格局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成都将站位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肩负使命担当,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力量。
信息化赋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规划》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成都将发挥“多规合一”优势,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
前瞻性布局,开启成都发展新篇
《规划》的获批,标志着成都正式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成都市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有力有序推动《规划》实施,将空间规划蓝图变为公园城市实景图。
这份规划不仅是成都未来发展的蓝图,更是成都向世界展示中国西部城市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随着《规划》的实施,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商的成都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