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300年城名未改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成都:2300年城名未改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成都,这座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时期建城以来,历经2300余年沧桑巨变,城名未改,城址未迁,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绝无仅有。从古蜀国都城到秦汉蜀郡治所,从三国蜀汉都城到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再到如今的四川省会,成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古蜀文明的璀璨明珠
成都平原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早在距今约4500年至37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被称为“宝墩文化”的一系列古蜀先民聚落中心。这些聚落中心已夯筑城墙,建筑祭祀和集会场所,标志着古蜀王国进入文明时代。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成都一带已成为古蜀王国的中心都邑。
秦汉至三国:奠定西南重镇地位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设置蜀郡,并在古蜀旧都置成都县,作为蜀郡治所。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张若仿照秦都咸阳的规制,修筑了大城和少城,这一事件被后世公认为成都建城的标志。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成都也由此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两汉时期,成都“列备五都”,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商业都会,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口岸。汉代还在成都设立了专门织造蜀锦的官营作坊“锦官城”,这也是成都获得“锦官城”和“锦城”别称的由来。
五代十国:前蜀后蜀的辉煌
五代十国时期,成都先后成为前蜀、后蜀的都城。后蜀主孟昶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成都因此获得“蓉城”的别称。这一时期,成都的繁荣再次达到鼎盛,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宋元明清:省治与省会
宋代,四川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四川由此得名,成都为益州路治所。元代,成都成为四川省治所,这是成都作为省会城市的开端。明清时期,成都一直是四川省会,但明末清初的战乱曾使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四川省治所一度迁往阆中。直到康熙至乾隆年间,通过“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成都才重新恢复繁荣。
近现代:从市政公所到省辖市
1922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公所,保留县治。1928年,成都市政府建立,成都市成为省辖市,也是四川省会。1949年12月,成都解放,成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是四川省省会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历史上曾长期实行“两县共治”的独特行政体制。成都县和华阳县共同治理省城,两县界线由南较场、包家巷、君平街等街的街心分界,东南属华阳县,西北属成都县。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1952年成都县撤销,1965年华阳县撤销并入双流县。
成都的行政区划变迁,不仅是一部城市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西南地区文明演进的缩影。从古蜀国到现代都市,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作为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成都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