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不足千人,揭秘稀有姓氏“独孤”的前世今生
全国不足千人,揭秘稀有姓氏“独孤”的前世今生
独孤姓的基本资料
“独孤”字拼音:dú gū,自『乐趣圈(QQLQQ.COM)』收录本姓氏,已经有7578人次浏览。
独孤姓全国人口不足千人,属稀有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3090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独孤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独孤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独孤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独孤姓排名。
独孤姓网民地区分布和独孤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独孤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独孤姓望居河南郡(汉高祖时置郡。相当于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汉阳郡或陇西郡(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一带),百家姓流传至广,然几经变迁,跟许多复姓(如欧阳、宇文、端木、上官、司马、东方、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等)一样已经简化为单姓,同样的“独孤”姓也简化为“独”姓,历史名人独孤信曾任秦州刺史,传承现在甘肃礼县盐官独家川附近(古秦州界地)有万余人为独姓氏,可以说在国内算是独孤一脉比较聚居的地区。
独孤姓几经历史变迁,关中多战乱,历史上族人避祸多迁徙至陇右。传承至今,跟许多复姓一样已经更改为单姓-独氏,甘肃礼县盐官附近有万余人姓独氏,祁山附近独家川全村几乎全姓独,可以说在国内算是独孤一脉比较聚居的地区,今天该地仍留存宗族庙宇,每年定期族人在家神庙(家族祠堂)举行祭祀仪式,缅怀先祖。
另外,据说在河北唐山和广东广州都有独氏(由独孤姓演化而来)族人后裔少数分布。
据史料记载,现在居百家姓第四大姓的刘姓一部也是由独孤姓演化而来。
独孤姓起源(来源)
独孤姓起源一
出自北魏时代北鲜卑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姓氏。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诸多史籍文献中说独孤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汉沛献王辅生厘王定,定生节王丐,丐二子广、廙,廙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被执,囚之独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七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初以其部为氏……”等等,大多数实属冒充刘汉宗室。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刘姓没入独孤部。
实际上,“屠各”,亦称“休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所建之部落群体。匈奴民族自秦、汉之际为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势力一时非常强大,他们雄踞蒙古高原,向东扩展至朝鲜边界,向西伸延至巴尔喀什湖,向南深入到河套附近。冒顿单于将这片辽阔的地域划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统治中部,左、右二部由他派人治理。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国力不足,政局不稳,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帛和酒食,以求维护边境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便中止和藩政策,展开了对匈奴诸部的大规模作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二季连续率强大的军队攻打位于西部的右匈奴。三国时期,中原再次分裂,已由辽西迁居于西北地区的鲜卑民族拓拔部崛起,到西晋时期,屠各部主动归附于北魏王朝的缔造者道武帝拓拔珪,成为后世所称的鲜卑独孤部,并与拓拔部贵族世代联姻,为北魏政权最初的八部之一,也是北魏王朝建立后的三十六部贵族之一。
在独孤氏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刘氏,有的则改为单字姓独或姓孤,当然仍有保留复姓独孤氏的为数不多的分支。目前存在的复姓“独孤”人口约不足百人,定居在内蒙及境外。
独孤姓起源二
出自北魏时期代北鲜卑独孤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姓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独孤浑部原为鲜卑拓跋部的从属部落之一,原游牧于云中一带(今内蒙古托克托)。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率部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后召集诸部,以武力确立了拓拔部在部落联盟中的大酋长地位,建立了代国。在拓跋力微病逝后,诸部离叛,独孤浑部则是最先离叛的部落之一,曾一度依附于万俟部。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国经淝水之战惨败后,国力日弱,拓跋寔十六岁的儿子拓拔珪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以武力加智慧实施占地称王之策,迅速扩展势力,到了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为“魏”,史称“北魏”,之后鲜卑万俟部归附拓拔珪,独孤浑部转了一大圈,仍然随着万俟部回复到拓跋部中。此后,拓拔珪将独孤浑部排位在贵族行列的最末。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其中的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独孤姓起源三
来自赐姓:《周书·文帝下》: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由于宇文家族实行鲜卑化政策,赐姓其势力下的汉人将领和望族,其部将家族和家仆也要跟从改姓,其中改独孤姓的有李楷,李盛,李屯,高颎,杨突,高宾,韩雄等,其实远在匈奴汉国时,就有刘渊强迫刘姓汉人改独孤姓,他们成为了汉族独孤姓的始祖。
独孤姓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汉阳郡或陇西郡(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一带):著名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地界,为秦人发迹之地-西垂,今天的甘肃陇南东北附近。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西魏改名汉阳县,属南秦州。约西魏、北周时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成州置,辖境相当今甘肃省礼县、西和县及成县西北部地。
独孤姓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汉阳堂:以望立堂。
独孤姓源流
一、独孤(獨孤)dú gū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本姓刘氏。北蕃右贤王之后。其先尚公主,因从母姓刘氏。后汉度辽将军刘时伯(按:《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为“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击匈奴,兵败被执,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尸利六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
2、又云:“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孤氏。”此则由高氏所改。
3、又云:“独孤楷本姓李氏也。”又云:“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则知独孤氏或为李氏所改。”
独孤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独孤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dú gū,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独孤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独孤姓用字一定要用常用字,非常用字不容易写也不容易念,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独孤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独孤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乐趣圈“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独孤姓高分名字大全
独孤姓男孩名字和女孩名字有区别,下面分别列出独孤姓男孩好听的名字大全和独孤姓女孩好听的名字大全(点击名字链接可以查询该名字的得分):
1、独孤姓男孩好听的名字大全
2、独孤姓女孩好听的名字大全
姓独孤的名人
暂未收录姓独孤的名人!
姓独孤的明星
暂未收录姓独孤的明星!
姓独孤的影视电视剧角色名
暂未收录姓独孤的影视电视剧角色名!
独孤姓孩子起名总结
给独孤姓男孩和女孩起名可以点击链接:独孤姓男孩起名、独孤姓女孩起名。
总结:《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年,原姓氏共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共444个,复姓共60个;乐趣圈共收录3368个姓氏,其中单姓1373个,复姓1995个,本文“独孤”姓在最新排名中排在309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