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永安抗战旧址群:烽火岁月中的文化重镇
探访永安抗战旧址群:烽火岁月中的文化重镇
永安,这座位于福建中部的小城,曾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所在地,也是东南抗战文化的重要中心。这里不仅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更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中无数爱国志士的奋斗历程。
永安:抗战时期的东南文化重镇
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永安作为福建临时省会,汇聚了39家出版社、140多种报纸杂志,成为东南半壁的文化名城。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以地下党员为核心的文化人,相继来到永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进步文化活动,使永安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这里还是著名新闻人邹韬奋的故乡、羊枣的战斗地,成为中国新闻人的“朝圣地”之一。永安现有红色文化旧址7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包括遗存的红军标语1066条,是全国红军标语分布最密集的县(市)。
核心旧址:见证历史的建筑群
永安文庙:福建省国民政府办公旧址
永安文庙,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建筑,在抗战时期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至永安后,文庙成为省政府的办公地点。在这里,省政府领导全省军民坚持抗战,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
文庙内的大成殿,见证了无数重要历史时刻。时任省长萨镇冰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部署抗日工作。文庙的墙壁上,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抗日标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复兴堡:国民党台湾党部旧址
复兴堡,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土堡建筑,见证了两岸同胞并肩抗战的共同记忆。抗战时期,国民党台湾党部就在此办公。堡内,70余间木构房屋鳞次栉比,配以镂空雕、木刻窗、雕花砖等饰物,古朴凝重。
堡内,70余间木构房屋鳞次栉比,配以镂空雕、木刻窗、雕花砖等饰物,古朴凝重。国民党台湾党部在复兴堡内设立训练科、宣传科、总务科等,运筹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复台湾的活动。发展689位台籍党员,包括时任国民党台湾党部宣传科科长、后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
1944年11月,国民党台湾党部在永安创办发行《台湾研究季刊》杂志,旨在“研究台湾各种问题,加强国人对台湾的认识,并供政府建设接收之参考”。其创刊词的第一句话便是“台湾自始至终是中国的领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台湾党部随国民中央政府赴台开展接收工作。祖籍福建漳浦、出生于台湾彰化的谢东闵在回忆录《归返》中写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我得以不违誓言,堂堂正正归还家乡。”
抗战文化:永安的独特印记
永安抗战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遗迹上,更凝结在那些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先辈们身上。邹韬奋、羊枣等新闻先驱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邹韬奋,这位伟大的爱国者、英勇的人民战士,1895年出生于永安。他创办了《生活》周刊、《大众上海》周刊等进步刊物,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因病在上海不幸去世,年仅49岁。中共中央接受其遗嘱中的申请,追认其为党员,并称其为“吾党之光荣”。
羊枣,原名杨潮,1944年6月来到永安,先后被聘为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顾问兼中文部主任,主编《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同时又兼《民主报》主笔。在永安工作的13个月里,他在媒体上发表文章140多篇,合计70多万字,产量惊人。1945年7月15日,羊枣在永安被国民党特务以莫须有的“通敌嫌疑”罪名逮捕,最终于1946年1月11日牺牲于杭州狱中,时年46岁。
他们的事迹,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段佳话。如今,以邹韬奋命名的“长江韬奋奖”已成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继承和发扬他的思想精神。
永安抗战旧址群:历史的见证与传承
2013年,永安抗战旧址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羊枣被捕的吉山村渡头宅、永安文庙等共12座建筑。2020年,永安市建设抗战文化公园,对吉山村、上吉山村多处抗战旧址进行修缮,对国立音专进行了本体修缮、展示展陈提升、周边环境整治等建设。
漫步在永安的街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些保存完好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和学生来到这里,追寻先辈们的足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永安抗战旧址群,不仅是永安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它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