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故里三苏祠:以德学俭传家风
苏轼故里三苏祠:以德学俭传家风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南宋时期,这里改宅为祠,历经数百年沧桑。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成为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称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苏祠占地106亩,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苏宅古井、丹荔等遗迹,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祠内建筑布局精巧,呈现出“三分水,两分竹,祠在水中央”的特色,是西蜀园林的典范。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苏轼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
苏轼家风:以德传家
走进三苏祠南大门,两棵高大繁茂的古银杏树映入眼帘,它们在此挺立已有600多年,被眉山人称为“兄弟树”,象征着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义和斐然的文学成就。
苏轼家风的核心是“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这种家风的形成,离不开苏家世代相传的仁爱传统。苏轼的曾祖父苏杲,临终时只留下几间破屋和几块薄田给独子,却将万贯家财用来接济穷人。苏轼的祖父苏序,更是将这种仁爱精神发扬光大。他家的旱地多,种的小米比较多,每年丰收之后,他把部分小米换成稻谷储存在粮仓里。一连存了很多年,粮仓里的稻谷有三四千担。别人问他用来做什么,他也不说。后来眉山遭遇大旱,很多田地颗粒无收。苏序不但没有囤积居奇,大赚一笔,反而把粮仓打开,所有粮食都分给了贫苦人,帮他们度过灾年。当地人感念他的恩德,苏家也从此成了眉山的大善人。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心地善良仁慈,她的教育对苏轼和苏辙的影响很大。苏轼成年之后,写过一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苏轼书房前面种了很多树,有很多鸟儿在上面筑巢,程夫人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下来,这些鸟雀都不怕人,筑巢都在极低的地方,院子里的人伸手就能摸到。桐花凤是一种很难驯服的鸟,但是苏家院子里有四五百只桐花凤自在地飞翔、觅食,当地人都以为是祥瑞之兆。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苏轼,内心仁慈忠厚。做官之后,他救济弃婴、兴修水利、建立医馆,传播技术,善行善举,惠泽万民。时至今日,很多地方还流传着他的传说。苏轼本人做过礼部尚书,苏辙更是官至宰相。而苏氏家族历经千年,人才辈出,兴旺不衰。
苏轼家风:以学兴家
苏序本人喜欢写诗,一生写了几千首,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是足见他对诗书的热爱。苏涣是苏洵的二哥,是当时眉山第一批中进士的学子。早年的时候,苏轼兄弟经常去请教苏涣这位二伯。苏涣对两兄弟也从不藏私,倾力教导。在眉山,苏家是最早开始向学的家族,也是成就最高的家族。
苏洵年少贪玩,但是中年发力。《苏氏家族传》里讲过一个他的小故事:在考试落第之后,他把自己过往的文章全部烧毁,闭门谢客,关在书房,苦学六七年。有一次端午节,程夫人给他剥了几个粽子、外加一碟白糖送了过去。谁曾想,苏洵一心看书,把粽子蘸着墨汁吃了,白糖反而都剩下了。
苏洵自己刻苦读书,也没忘督促儿子。苏轼就曾写过一首诗: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苏轼年少贪玩,到了父亲检查功课的日子,他才读了一半。心里焦急,像是吞了钩子的鱼一样。在父亲的带动和督促下,苏轼和苏辙慢慢变得勤奋好学。苏家父子三人秉烛夜读,月下详谈,温馨惬意,几十年后,苏轼依然记忆犹新。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从苏序读书开始,仅仅三代,苏家中了三个进士,光耀门楣。家族腾飞,一跃成为当地名门望族。读书除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心灵上的滋补。苏轼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与书为伴,自由出入儒释道三家,内心乐观豁达。苏辙一生也历经贬谪,但是始终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曾退避,不曾颓丧。
苏轼家风:以俭守家
《苏东坡新传》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苏序——敝衣恶食。他从不穿华贵的衣服,也不吃太精致的食物。虽然是当地出手阔绰的大善人,但是日常生活里,苏序却是个抠抠搜搜,斤斤计较的小老头。他出入都不乘马车,觉得太过浪费。当时的达官贵人以吃羊肉来显示身份,他却总是买便宜的猪肉来吃。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生活一旦变得奢靡,就再也难以回归俭朴。一旦生活遭遇变动,生活上巨大的落差,足以把一个人打击得心气全无。所以中国人说: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一方面勤俭让人容易生存,可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的风险。苏轼被贬黄州,突逢大变,身边没什么钱。他把手里仅剩的钱分成十二份,每份又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取一份。好在他的生活一向不曾奢靡,吃羊肉能活,吃猪肉也能活,锦衣华服穿得,粗布短衫也穿得。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对他却没有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俭朴可以减轻欲望与渴求。苏轼的母亲虽然出身豪门,但是节俭持家,物欲淡泊。苏家曾经租过一处宅子,下人在院子里发现了一个埋藏的瓮。
三苏祠里的文化传承
三苏祠内的建筑布局和文物遗存,生动展现了苏轼的成长环境和家风传承。来凤轩是苏轼、苏辙兄弟的书房,现存建筑系清康熙年间重修。启贤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为启贤堂,北侧为木假山堂,现木假山堂陈列清道光年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置的木假山。
祠内保存的古井,是苏家生活饮水用井,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井沿由红砂石箍砌,青苔斑驳,錾子的印痕仍清晰可见。苏轼33岁时为父亲守孝期满离乡赴任前,在此栽下一棵荔枝树,并与乡里友人约定,待树长成即归眉山。这棵荔枝树见证了苏轼的乡愁,虽然原树已枯死,但2007年在原位重新栽种的荔枝树,每年果实累累,成为后人缅怀苏轼的寄托。
“苏祠瑞莲”被誉为“眉州八景”之首。传说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家莲池中并蒂莲盛放,就在这一年,苏轼、苏辙高中进士。由此,苏宅莲花被视为祥瑞征兆,有“瑞莲兆科甲”之说。清康熙年间,眉州知州赵惠芽拓建莲池,建瑞莲亭。此亭为八角十二柱,四周有美人靠,采用单檐攒尖式屋顶,亭脊上装饰的瑞兽栩栩如生。苏祠瑞莲不仅是充满诗情的景观,也是眉山地区文教昌盛的象征。
三苏祠内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如东坡盘陀画像碑、明代陈淳草书《前赤壁赋》册页、明末清初王式《西园雅集图》卷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苏家的家学渊源和文化氛围。
三苏祠的展览活动,更是将家风传承推向了新的高度。常设展览“三苏故居祠堂文化展”“三苏生平及文学成就展”“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展”,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场景、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三苏的生平故事、文学成就和家风家教。2024年6月,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联合29家机构、历时6年共同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正式上线,收录整合三苏文化相关数据共计12.5万条,涵盖三苏文学作品1.1万余篇、学术论文9万余条、数字图书1.4万余册、三苏祠珍藏文物6000余件,进一步推动了三苏文化的传播与研究。
家风传承的当代启示
苏轼的家风,不仅成就了“一门三杰”的佳话,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社会,这种家风传承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产,比起万贯家财,良好的家风才能真正惠及子孙后代。它教会我们,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明理开智,提升自我;只有保持俭朴的生活态度,才能应对人生的不确定性,保持内心的宁静。
三苏祠不仅是苏轼家风的见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领悟到文化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价的那样,三苏祠“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是眉山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