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一首流传千年的自然诗篇
二十四节气歌:一首流传千年的自然诗篇
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记录了自然界的节律变化,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诗意。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歌以优美的诗句,描绘出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农事活动,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表达。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歌的来历及其丰富内涵。
二十四节气歌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人们就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确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重要节气。随着对太阳在黄道上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规律的深入研究,古人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后来,为了便于记忆,人们又将二十四节气编制为歌曲的形式,简称为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反映季节的变化,还能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歌的含义
版本一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版本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版本三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
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
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
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
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
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