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叶制酒曲籽榨油,根治肝炎的先锋植物!
白背叶:叶制酒曲籽榨油,根治肝炎的先锋植物!
白背叶是一种在两广和福建地区常见的南方经济树种,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重要的生态价值。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背叶的分类、形态特征、多种用途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毒性问题。
分类
白背叶(Mallotus apelta)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属(Mallotus)植物,本属约有140多种,国内约有25种。许多种类的茎皮可作为编绳原料,种子榨油可用于制肥皂或润滑油等。
广西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var. kwangsiensis)是白背叶的一个变种,两者在生境和分布上相似,但广西白背叶的雌花花序较长,可达3060厘米,蒴果的软刺也更长,约1015厘米。
白背叶在各地的俗称众多,常见的有白楸、雄株、白叶野桐、野桐、花山桐、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桃叶、白叶子、白面简、面简、白鹤树、白鹤叶、白匏仔、白匏、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白面戟、白面风、白帽顶、帽顶、白背娘、白娘、白毛树、白林树、白背白面戟、白膜树、叶下白、野芙蓉、中国巴豆、橡皮柴、谷皮柴、酒药子树、木梗天青地白等。
形态特征
白背叶为灌木或小乔木,高1-3(-4)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黄色星状柔毛和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
叶互生,卵形或阔卵形,稀心形,长和宽均6-16(-2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边缘具疏齿,上面干后黄绿色或暗绿色,无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基出脉5条,最下一对常不明显,侧脉6-7对;基部近叶柄处有褐色斑状腺体2个;叶柄长5-15厘米。
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开展的圆锥花序或穗状,长15-30厘米,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于苞腋;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长约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3毫米,外面密生淡黄色星状毛,内面散生颗粒状腺体;雄蕊50-75枚,长约3毫米;雌花序穗状,长15-30厘米,稀有分枝,花序梗长5-15厘米,苞片近三角形,长约2毫米;雌花:花梗极短;花萼裂片3-5枚,卵形或近三角形,长2.5-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状毛和颗粒状腺体;花柱3-4枚,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柱头密生羽毛状突起。
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状毛的软刺,软刺线形,黄褐色或浅黄色,长5-10毫米;种子近球形,直径约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皱纹。
花期6-9月,果期8-11月,各地生境的不同花果期会有延迟或者提前的情况出现。
国内主要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等地区有分布白背叶,中低海拔地区为主,路边、村落屋舍旁、山坡或山谷灌丛中都有。
用途
白背叶具有多种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药用:白背叶以叶和根药用为主,味微苦,涩,性平。叶具有清热利湿、消炎解毒、止血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中耳炎、病肿、湿疹、跌打损伤等症状。根有清热平肝,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的功效,临床及民间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痛等症状。叶和根也可作兽药,治疗牛等牲畜的疾病,如抗炎止血,皮肤生疮等。
农业用:白背叶开花花量大,花粉多,是优秀的粉源植物之一。如果有养蜂,可在经济林中种植白背叶,能够促进蜜蜂的繁殖。
日常使用:叶子可以制土酒曲,用于酿米酒,不过现在应该没啥人用了。户外爬山登山受伤时,可用白背叶的叶子紧急止血。叶子还可以替代厕纸,野外上厕所再也不怕没有纸了。
工业原料:干叶和成熟种子能提油(干叶:含油约0.1%,油中含桉油精、l-桧萜、莰烯、β-丁香烯等;种子:含脂肪油36%左右,脂肪油中α-粗糠柴酸占三分之二以上,其它还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油可供制油漆、肥皂、润滑油,合成大环香料、杀菌剂等。叶的提取物也可以作为护肤产品的原料。叶及根的分离提取物也用于生产中成药。茎皮为纤维性原料,可织麻袋和作混纺用。
观赏绿化:白背叶形态奇异,易生长,可春观叶、夏观花、秋观果,有较高观赏价值。可作园林绿化景观树。
其它用途:白背叶适应性强,生性强健,可作生态修复及开荒种树的先锋树种。
毒性
关于毒性,有多个资料记载白背叶的根有小毒。它的急性中毒案例没看到,不过它化学成分复杂,多种成分对肝肾都有损伤,食疗及药用需注意用量,不宜长期使用,最好遵医嘱。治肝炎等使用时间较久的最好让医生开方。
结语
白背叶的用途多样,各地肯定有更多的用途,欢迎读者在评论区留言交流。需要注意的是,白背叶与苎麻叶在很多地方都叫白背叶,两者容易混淆,使用时需注意区分。苎麻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种全能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