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抑郁情绪成因揭秘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抑郁情绪成因揭秘
抑郁症,这个困扰着无数人的心理问题,其成因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抑郁症并非简单的化学失衡,而是源于个体内心的深层冲突。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深入探讨抑郁情绪的成因,并结合电影《深海》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的抑郁情绪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症源于个体内心的道德法庭审判,感觉自己有罪过或对亲人怀有无法表达的愤怒。这种潜意识中的无意义感和失去控制感是抑郁症的重要成因。具体来说,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关键概念:攻击转向自身和哀伤的失败。
攻击转向自身
弗洛伊德指出,抑郁是一个人把攻击和愤怒转向自身的结果。这种自我攻击表现为各种精神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低、自责、自我否定等,以及身体症状,如食欲减退、精力下降、失眠等。自杀、自伤则是终极的自我攻击。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攻击自己呢?本来是要攻击谁呢?心理学案例显示,这种攻击往往源于对重要他人的愤怒。例如,一个小孩子可能因为父亲的暴力和母亲的离开而产生愤怒,但由于害怕失去唯一的爱,这种愤怒被压抑下来,最终转向自身。
哀伤的失败
弗洛伊德还提出,如果一个人经历丧失但没有完成哀伤,这种感觉被压抑下去,就会转化为抑郁。每个人都会经历丧失,如丢失心爱的物件、爱人的离去、亲人的去世等。如果无法接受这种丧失,完成哀伤的过程,就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深海》中的精神分析解读
电影《深海》通过主人公参宿的梦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抑郁情绪的生动案例。参宿在邮轮上不慎坠入大海,在梦境中受到“海精灵”的引导,来到了“深海大饭店”,开始了一段充满奇幻的旅程。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参宿的梦境反映了其内心的深层冲突。荣格的心理结构理论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在参宿的心理结构中,自身、自我、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元素都得到了体现。
参宿在梦境中一直困扰的无意识原型“丧气鬼”代表着“参宿”人格中的阴影部分。“丧气鬼”在现实中象征着抛弃、离开她的生母。正如阴影是个体内部未被认知的部分,“丧气鬼”在梦境中的存在暗示了“参宿”对母亲的复杂情感和对过去经历的未解决冲突。这种冲突时刻萦绕着参宿,在“参宿”来到“深海之眼”时最为猛烈。此时“深海之眼”在意识层面意味着“参宿”的死亡,即对生命和存在的威胁。而在无意识层面,“深海之眼”代表了“参宿”无法觉察到的更为深层的潜在动机,即探寻被阴影(丧气鬼)蒙蔽的母亲对“参宿”的爱。这种深层的潜在动机蕴含了“参宿”对母亲的情感纠结和未解决的冲突,是“参宿”患分离性焦虑障碍的一个潜在因素,而梦境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能够反映“参宿”内心深处的内在挑战和成长机会的工具,同时也揭示了与分离性焦虑障碍相关的深层次心理动机。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抑郁情绪治疗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抑郁情绪的治疗需要帮助个体释放压抑的愤怒,完成哀伤的过程,修复内心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心理治疗是一个人(治疗师)带给另外一个人(来访者)的新的关系,让来访者在关系中体验被接纳,释放情绪,处理丧失,完成哀伤,最终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在成人治疗中,通过谈话治疗来和来访者建立关系,借此来修复关系。在儿童青少年治疗中,可以更早、更直接地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并且通过家长辅导来更好地改善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关系环境。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帮助来访者释放和还原复位这些压抑的愤怒,并且帮助他们修复内心与重要他人的关系。通过精神分析心理学看待抑郁者,无论是「错位的愤怒」还是「未了的哀伤」,都反应了关系的危机,所以也只能回到关系中去解决。
结语
精神分析视角为我们理解抑郁情绪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揭示了抑郁情绪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帮助我们认识到,抑郁症不仅仅是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更是个体内心冲突的体现。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抑郁情绪的成因,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