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讲古:闽南文化的活化石
泉州讲古:闽南文化的活化石
每到周日下午,泉州中山路花巷口都会响起熟悉的闽南语腔调。一张小方桌、一块惊堂木,泉州市“闽南讲古”非遗传承人高菲菲和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高级音乐教师王睛熹,正在为过往的市民游客讲述着古城的故事。从“陶夫人骑虎救公婆”的传奇,到“镇抚司巷”“伍夫人巷”的历史典故,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故事,通过讲古人的口述,再次鲜活起来。
泉州讲古,这一源自宋代的民间艺术形式,以闽南话为载体,融合了说书、评话、答嘴鼓等多种艺术形式,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泉州,讲古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承载着闽南人的历史记忆,传递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教诲。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江东为泉州讲古的传承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自幼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知书达礼,形成灵活有趣的个性,走到哪儿都深受欢迎。2021年,杨江东被认定为“闽南讲古”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1月,市文旅局为他颁发全市首个泉州市闽南讲古传习所牌匾。多年来,位于惠安县聚龙小镇和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古街的闽南讲古传习所常常是欢乐的海洋,吸引了一批批爱好者前往研学、听讲古、拜师学艺。
在杨江东等传承人的努力下,泉州讲古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除了传统的街头表演和校园教学,还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电视栏目、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2024年省文旅厅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度传承活动评优中,杨江东获评优秀,面对荣誉总是笑着说:责任重于荣誉。
泉州讲古的街头表演,不仅是一种艺术展示,更是一种文化互动。高菲菲和王睛熹的表演,常常吸引大量市民游客驻足聆听。她们不仅讲述古街巷的故事,还会穿插闽南俗语、童谣等元素,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这种互动式的文化传承方式,不仅让闽南语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也让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泉州讲古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在泉州的各大校园里,闽南讲古已经成为一门特色课程。许多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让学生从小接触这门艺术。同时,泉州还举办各类闽南语演讲比赛、讲古大赛等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展示的平台。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大批闽南语人才,也为泉州讲古注入了新的活力。
泉州讲古,作为闽南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闽南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更是连接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情感纽带。在新时代,泉州讲古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不断创新的传承方式,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在闽南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