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升即走”下的高校教师:压力与希望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6: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升即走”下的高校教师:压力与希望

“非升即走”制度,这个源自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近年来在中国高校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给予新进教师若干年试用期,试用期满接受考核,通过考核者获终身教职,反之则须离职。在中国,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陆续引入该制度,其初衷在于打破传统的高校教职“铁饭碗”,激发教师学术活力,增强人才竞争和流动。

01

政策背景与初衷

“非升即走”制度的引入,旨在解决中国高校长期存在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在传统的终身制聘任方式下,高校内部出现了创新活力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病, “论资排辈”“近亲繁殖”等现象也频频招致诟病。为充分激发高校内部学术科研动力,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开始率先探索预聘-长聘制,希冀借鉴国外高校推行多年的这一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遴选、流动制度,鼓励具有学术志趣和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从事长周期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实现教师队伍持续优化。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自此,以“非升即走”为重要特征的预聘-长聘制实践开始在各级各类院校开启。

02

实施现状与影响

“非升即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带来了显著的积极效果。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办学规模持续提升,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逐年上涨,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高校“青椒”(青年教师)为完成考核越来越“拼”。据了解,高校“青椒”们会把评上长聘副教授称为“上岸”。为了“上岸”,无数“青椒”竭尽全力以满足各种考核要求。已通过预聘期考核的青年教师程如江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大家都很努力,没有谁甘于“躺平”,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出成果,想在学术界有所建树。

然而,这一制度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思懿的研究,大部分老师都感觉“非升即走”政策实行后职业压力增大了,不仅是青年老师,还有未评上职称的老讲师,以及处于职业发展中期的副教授,乃至部分教授。“非升即走”相伴而来的是更加频繁且更加苛刻的绩效考核,这意味着即便评上职称也很难静下心来做研究。在这场竞争不断加剧的锦标赛中,没有人是赢家。

03

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非升即走”在提升高校学术科研实力,激发青年教师科研主动性和学术创造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预聘期教师身心压力过大、考核指标“重论文、轻教学”等情况浮出水面,“非升即走”开始遭遇质疑。

争议之一,在于一些高校与青年教师订立的考核标准被指过高,且存在“一刀切”或中途变更规则等现象。北京一本类院校青年教师张宇告诉记者,他有朋友在论文已被接收、等待论文见刊的过程中,因论文见刊时间晚于任务书签订聘期时间被辞退。西部一所985院校青年教师表示,身边圈子都知道有教师在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任务书后,学校出现了增添更高要求、更高标准等变更规则的做法。“现有机制下,青年教师对此几乎没有话语权。”该青年教师说。

争议之二,是“非升即走”的考评体系,被认为倾向于“重科研、轻教学”。一位深耕一线教学的高校教师认为,此种考核标准下,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势必减弱,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一位从教20余年的学科带头人向记者解释说,教师在课堂上下的功夫少了,教学效果就会减弱,具体体现在一些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不了解,一些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争议之三,是有人认为在“非升即走”的指挥棒下,“短平快”研究频现,科研“硬骨头”少有人啃,既不利于潜心“冷板凳”研究、基础研究,也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科研理念。据了解,“非升即走”考评体系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产出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只要学术圈刮起一阵风,或是发现哪类研究议题正值风口,就有青年教师迅速模仿、蜂拥而上,容易重复生产重形式、轻内容、内涵不够的学术成果。

04

改革方向与建议

面对“非升即走”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以下改革方向:

  1. 完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科研成果,也要重视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

  2. 平衡教学与科研:在考核指标中增加教学权重,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上,而不是仅仅追求科研成果。

  3. 延长考核周期:适当延长预聘期,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开展长期研究,避免急功近利。

  4. 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提供更多的科研启动资金、学术交流机会等,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

  5. 加强制度透明度和稳定性:考核标准应该公开透明,一旦确定不应随意更改,给教师一个稳定的预期。

  6. 建立退出机制:对于未能通过考核的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而不是简单地“一走了之”。

“非升即走”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偏差。未来,如何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同时,又能兼顾教师的合理权益,如何在激发科研活力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学的根本,这将是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