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春晚创新演绎展千年神韵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春晚创新演绎展千年神韵
2024年7月27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条全长7.8公里、由15个遗产构成要素组成的中轴线,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更凝结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智慧与美学。
2025年央视春晚,以“中国建筑”为主题,特别推出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将北京中轴线的千年神韵搬上了舞台。这场视觉盛宴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崔冬晖主讲,以梁思成先生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运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技术,打造出令人惊叹的三维立体建筑模型。
当观众跟随镜头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仿佛置身于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榫卯结构之中,亲身感受祈年殿的庄严宏伟,领略北京中轴线的壮丽景观。这种创新性的艺术呈现,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建的精湛技艺,更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建筑之美。考古发现揭示了这条轴线背后隐藏的数字秘密和礼仪秩序。从《史记·天官书》的“为国者必贵三五”,到《周易·乾卦》的“九、五,飞龙在天”,古人用数字符号投射时空宇宙的哲学表达,在中轴线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考古学家在天桥至永定门段发现了7条叠压的道路,其中最下面的两条为明清时期的中轴道路。这些道路的宽度、祭坛的层数、门道的数量,无不体现出“一、三、五、七、九”这些阳数的运用,展现了古人对都城神圣空间的独特设计。
正阳桥遗址出土的镇水兽,长达3米,远超其他城门的同类文物,彰显着这座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规制之高。而天桥遗址的发掘,则揭示了“一丈五尺”“五百丈”等尺度的运用,这些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都城神圣空间设计时所运用的象数思想的折射。
2025年央视春晚对北京中轴线的创新展示,不仅是一次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诠释。它让我们看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保存其物质形态,更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正如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所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成果。”而春晚的创新演绎,正是对这种文明特质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创造出更加精彩的文化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春晚还首次推出了视障版和听障版的无障碍转播。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进行手语“解说”,同时辅以AI语音技术制作字幕,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感受到这场文化盛宴的魅力。这种人文关怀,正是对“中”“和”哲学思想的现代诠释,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特质。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以及2025年春晚对其创新性的展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保存其物质形态,更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中轴线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将在科技与艺术的双重加持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