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术后谵妄:症状、成因与综合防治方案
老年术后谵妄:症状、成因与综合防治方案
术后谵妄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妄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术后谵妄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及时识别和处理术后谵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术后谵妄的定义与临床表现
术后谵妄是一种急性发作且病程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其特点是注意力障碍、意识水平紊乱和认知功能改变,并有明显的波动性。术后谵妄主要发生在术后24-72小时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三种类型:
高活动型:约占25%,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突发攻击、幻觉和胡言乱语等症状。
低活动型:约占50%,患者主要表现为嗜睡、沉默不语、安静不动和认知分离,这种类型常被临床忽视。
混合型:约占25%,兼有高活动型和低活动型的部分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术后谵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易感因素和促发因素。
易感因素:高龄(65岁以上)、术前认知功能损害、生理功能储备减少、脱水、电解质紊乱、既往脑卒中史、睡眠紊乱等。
促发因素:围手术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术中低脑氧饱和度、术后并发症、睡眠障碍等。
预防措施
预防术后谵妄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管理和术后护理。
术前准备:充分完善术前准备,包括明确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术前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术前查找可能引起术后谵妄的原因并尽量纠正;此外,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避免手术时间过长。
术中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和剂量,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尽量减少可能引起术后谵妄的药物,尤其是抗胆碱能类和吩噻嗪类药物。对于术后使用影响睡眠的药物引起的谵妄,应及时调整药物用量,避免睡眠剥夺,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术后护理:
- 环境优化: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光线适宜,模仿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夜间最少的干扰患者睡眠,合适的病房温度控制、使用眼罩和耳塞等。
- 疼痛管理: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可降低谵妄发生率。
- 心理支持:鼓励家属陪伴,提供情感支持,通过交流、读书等活动缓解焦虑。
- 营养改善: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预防便秘。
-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身体恢复。
应对方法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术后谵妄的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使用促醒药物(如盐酸纳洛酮)或保肝药(如磷酸酯酶片),并针对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等药物可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如低剂量氟哌啶醇和奥氮平是治疗谵妄的一线药物,注意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
非药物干预:提供熟悉物品和社交互动,辅助改善感知功能如给予眼镜和助听器等;提供每天至少3次给予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再定向适应。家属可通过老年手术后的一些异常表现初步评估其精神状态,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早期改善其认知功能。
定期随访:及时反馈药物的效果,从而灵活调整用药。
术后谵妄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通过及时识别和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密切配合,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