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键脱衣技术引发隐私危机,你怎么看?
AI一键脱衣技术引发隐私危机,你怎么看?
近日,广东广州一名女子的照片被AI“一键脱衣”技术恶意处理并在网上流传,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AI技术被滥用的风险,也再次强调了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AI一键脱衣:技术原理与危害
AI一键脱衣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图像识别和生成对抗网络(GAN)去除照片中人物的衣服,并自动生成裸露效果。这种技术最初也许是出自实验室的无心之作,但很快在流传过程中被有心人利用,甚至用来制造勒索材料。
这种技术的出现和滥用,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和名誉损害。正如广州日报评论员陈文杰所言:“魔盒已开,如何关上?恐怕眼下暂时无万全之策。”
法律应对与挑战
面对这种新兴的技术威胁,我国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应对。2022年11月,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禁止利用AI技术制作、传播违法信息。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进一步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AI技术的应用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
然而,法律应对仍面临两大痛点:
一是难以追溯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犯罪,“AI脱衣”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据报道,这些制图者和传播者大多借助一款国外社交软件发布信息,该软件还具有“阅后即焚”的功能,让取证和打击变得困难。
二是难以估量的维权成本。对受害者来说,维权过程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角力。此前某大学一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被拘留的案例中,受害者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精力成本,且在此过程中反复遭受精神伤害。而大量受害者因为缺乏有力证据,无法将造谣者绳之以法。
科技公司的责任与防范
百度、腾讯等科技公司已采取措施限制相关应用的传播。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控上传内容,发现违规即封禁。同时,这些公司也在加强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确保AI技术的安全使用。
但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梁所指出的,需要完善人工智能研发、供应、使用、管理及事发机制,让人工智能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运用。这不仅需要法律的规制,也需要科技公司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公众反应与建议
面对AI一键脱衣技术带来的威胁,公众反应强烈。许多网友呼吁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这种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的行为。同时,也有专家建议,公众应提高警惕,增强隐私保护意识,不轻易在网络上公开个人照片,尤其是敏感部位的特写。
北京德翔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希提醒,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除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况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结语
AI一键脱衣技术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AI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时刻保持警惕,防范可能的风险。唯有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合理使用,才能真正发挥AI技术的积极作用。对于广大用户和从业者,学习使用先进AI工具,将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创作能力,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无限可能。